富庄古建遗存 姓拜会地
来源: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打印
【字体:

  他们的祖先,戎马一生,是朱元璋的开国功臣。

  642年前,他们的祖先来到西南边陲之地黎州(今汉源),在大渡河畔安营扎寨,为皇室守土。

  600余年来,他们的后代在黎州繁衍生息,如今根深叶茂,成为汉源繁荣的重要历量。

  他们是汉源的“七姓将军”后代,一个在大渡河畔生存繁衍了600多年的七个“传奇家族”。

  一座总祠堂,香火不断,寄托“七姓将军”后人对先辈的思念。

  一座忠义亭,行行碑刻,记录明代开国功臣“七姓将军”在黎州的过往。

  七座古墓葬,留存荒野,成为后人对先辈悼念的最后守望地。

  “汉源七姓将军的历史,值得我们好好研究。”8月20日,黄尚军打电话给汉源县黄氏家族族长黄万洪说。

  黄尚军,四川师范大学教授、成都市民俗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民俗学会理事。7月28日,他同自己的学生们一同来到汉源县富庄镇,参观了土主祠、忠义亭和“七洞山”,探寻七姓将军的足迹,研究雅安民俗文化。经过一个月的整理, 他们已制作出相关视频和研究资料。

  汉源“七姓将军”的过往,让黄尚军一行神往,“七姓将军”的遗址在他们探索下也逐渐清晰起来。

  土主祠

  七姓将军平定猓夷而建

  7月28日,汉源县富庄镇富庄社区内,一座土主庙矗立于大路边上。

  《汉源县志》有这样的描述:“土主祠,在县署汉相祠左,明时建,清乾隆间重修,四川通志任贵祠在城内……”

  “这是李家祠堂,也是七姓将军的总祠堂。”在这座被当地人称为土主祠的古建筑内,75岁的李春渊拿出了一本本古书,讲述起了家族历史。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立政权之初,大体上占据了今天的湖北、湖南、河南东部、江西、安徽、江苏和浙江等全国最富庶、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因此,进行大规模南征北战的时机也成熟了。当时,明玉珍控制着四川,自称陇蜀王,国号大夏。

  明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派将领胡传贵及其子胡海英平定四川。正待出兵,胡传贵和胡海英忽然身染重疾,无法出征,最后胡传贵的外甥李文富替舅出征。

  李文富带领六姓将领(姜黄赖巨包张)出兵四川,与明玉珍和当地势力大战,最后将“蛮夷”赶至云南境内,全师而归。朱元璋龙颜大悦,派七姓将领就此生根,并修建土主祠。

  《汉源县志》这样写道:“明洪武十五年,拨七姓留守大渡河龙潭口,时猓夷猖獗,防守吃紧……猓夷胆寒自退,一时传为公显神,当道者临其事以上闻,因加封为仁民土主忠烈王。”

  李春渊告诉记者,李姓家族在汉源是数一数二的大家族,主要分布在富庄镇、九襄镇和万工乡。

  因为七姓将军的战功,后人在此修建了土主祠。据《汉源县志》记载,此庙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毁于清朝乾隆年间,后修葺;民国时毁于烟火,全院灭;现在,又在当地百姓的支持下重新修建。

  如今,土主祠已然残破不堪,经过后人的重修,远远看去,更像是一户民居。

  最开始,土主祠只是一般祠堂的角色,前来烧香的只有当地的七姓后人。

  但当时,经过战乱,各种庙宇紧缺,唯一的土主祠成为百姓心中的不二选择;又由于在驱赶猓夷的战争中,土主显威灵,助七姓族人大败猓夷,所以土主祠在当地有着高不可及的地位。

  土主祠保佑着七姓后人,风调雨顺,心想事成。

  土主祠的看祠人任耀楼说,七姓在四川的蓬勃发展,使土主忠烈王的名声迅速传遍了朝野,常常引得外姓人前往拜祭许愿。

  由于前来烧香的人很多,明朝万历年间,土主祠进行改修,崇祯年间又增建,最后建成两殿一院的大祠堂。当时,土主祠终年香火鼎盛、人流如织,就连远在京城的游客也有前来拜祭的。渐渐地,土主忠烈王的祠堂演变成一般的庙宇,名称也改为土主庙。

  忠义亭

  传承庙会纪念先辈

  富庄镇街上,一条石板路往上延伸,径直通往半山上的“忠义亭”。

  “这是为纪念七将军的功绩,后人为他们修建的亭子。”黄万洪说,“早在明朝时这里就是纪念七姓将军的忠义亭,但后来被毁坏。”

  爬山石阶,一块石碑上的“七姓将军碑位”几个大字特别醒目。

  忠义亭是一个现代八角亭建筑,中间放置着一块硕大的八面石碑,除第一面的“忠义亭序”讲述七姓将军的功绩外,另外七面分别介绍了七姓将军的过往,因为人物众多,在八角亭四周都有石刻。

  “这是1989年修建的。”黄万洪说。1989年,富庄镇七姓后人代表商议,共同捐资修建忠义亭,并决定买下土主庙的土地,重新修建土主庙。

  七姓后人,祭祀先辈有了去处。

  今年6月,黄万洪就召集七姓后人,在汉源县城举行盛大的“七姓将军巡游”仪式,并带领七姓后人们到富庄镇参观了土主祠和忠义亭。

  实际上,在忠义亭没有建立之前,土主祠是七姓后人重要的祭祀地点。

  黄万洪介绍,土主庙在民国的时候,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不仅是百姓烧香拜会的地方,更担负起举办当地民间活动的重任。

  每年的农历6月17日,土主庙都会举办庙会,这个活动是富庄人一年中除春节以外最重要的节日。这个节日,由七姓后人轮流操办。庙会有两项活动,一项是高台和平台,另一项是演戏,叫做“阴阳两班”。

  高台是由一根约合小孩手腕粗细的竹杆立于桌面上,支撑整个高台,最顶端是用竹条编成的框,用来装人。平台的构造同高台一样,只是高台有4米多高,平台只有2米左右。

  李春渊说,自己7岁时曾经站上高台表演过。他还记得,当时上高台的男孩子必须擦胭脂、涂口红、下身穿长裙、脚上套上小鞋,打扮成小老太太的模样。从高台旁边搭建的梯子爬上顶端的竹筐后,大人再用布条将他扎扎实实地绑在筐中,只留半立方米的空间供他活动。高台的顶端由于重力加大而左右摇晃,两队人马,一左一右,用大洋铲帮助高台保持平衡。“我往左边偏了,左边的洋铲就推我一把;我往右边偏了,右边的洋铲就把我推向对面。我就负责在上面配合演出,又跳又闹,炒热气氛。”

  由于高台比较危险,长期以来都是男性表演,很少有女性敢尝试。

  “阴阳两班”也是百姓喜欢的活动。“阴班”由一队穿黑衣、画黑脸、拿着铁索和枷锁的人组成;“阳班”则是一队穿白衣、画花脸的人组成。他们从土主庙出发,一路上敲锣打鼓,呵斥开道。走到集市,便正式演起戏来。每年的戏都差不多,大体上是“阴阳两班”抓住违法乱纪、胡作非为的贼人,上枷锁、挂铁链、最后斩首示众的戏码。演员大多是在土主庙许愿灵验后,回来还愿的人,老的有80岁,小的只有2岁。

  为什么要演这样一出戏呢? 李春渊拿出一份残破的《李氏家谱》,指着上面的字迹介绍,当时土主庙很大,除了两殿一院,还有庙田万顷。从流沙河富庄段一直到九襄周家村周家岗,都是土主庙的土地。庙中空余房百套,良田万顷,全部分给当地衣不蔽体、居无定所的老百姓居住,每年象征性收点善款,用于庙宇的修护。演戏的目的,是为了告诫在此居住的老百姓,要遵纪守法,不得作奸犯科。

  如今,土主祠和忠义亭,成为了七姓后人纪念先辈的最好去处。

  “七洞山”

  七姓将军团结的象征

  7月28日,黄尚军一行来到汉源县富庄镇联络村的“七洞山”。

  “‘七洞山’就是埋葬七姓族人先辈的地方。”黄万洪说。

  当年出征的李氏祖宗李文富被皇帝朱元璋敕封为昭武将军,安葬于今万工乡管家山。黄家的先祖黄祯也葬于双溪乡的山上。

  七洞山上,七座墓葬虽不是第一代先祖的坟墓,但也代表着七将军的友谊和团结。

  明洪武四年,七姓将军——李、姜、黄、赖、巨、包、张率领子弟兵入川,先后征明升,防汉川,剿云南,平凉山,任贵就是其中的任姓将军。洪武十四年(1381年),七姓将军奉命镇守黎州大渡河龙潭口(今汉源县万工乡金岩村),号称“七姓屯军”,后分别在九襄、宜东、清溪、富林一带安家落户,休养生息。

  600余年来,七姓将军后人在汉源繁衍发展,让大渡河畔出现了繁荣生机。

  如今,土主祠、忠义亭、七洞山等历史遗存,已然成为汉源七姓后人了解家族历史,传承家族精神的最佳地点。

省内市州旅游局
新媒体网站

微信
局长信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