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从雅安走向世界
来源: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打印
【字体:

戴维

邓池沟天主教堂

马赛港

  编前: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挂牌成立之际,我们迎来了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

  “在世界,有一个神奇的物种,从人类发现它的那一刻起,它就成为世界的‘宠儿’,一直‘高烧’不退,这个神秘的物种就是大熊猫……在中国,有一个神奇的地方,大熊猫在这里发现,大熊猫从这里走向世界,大熊猫在这里野化放归山林,这个神奇的地方叫雅安。”

  回顾和梳理大熊猫150年来的故事,我们惊讶地发现一部雅安大熊猫史,就是一部中国大熊猫史、世界大熊猫史。大熊猫在雅安发现,大熊猫从雅安走向世界,大熊猫在雅安重回山林。没有雅安,大熊猫的故事没有开头;没有雅安,大熊猫的精彩故事无法延续。受中共雅安市委宣传部以及雅安市社科联、四川省大熊猫生态与文化建设促进会的委托,本报记者参与了《大熊猫史画(1869-2019)》和《大熊猫史话(1860-2019)》等画册、图书的编写工作。

  “讲好大熊猫故事,就是讲好雅安故事、四川故事、中国故事。”在《大熊猫史话(1869-2019)》一书即将公开出版发行之际,本报特选编部分章节,以飨读者。

  大熊猫在地球这个蓝色星球的第一次漫步,据说是在遥远的800万年前。

  但人类第一次听到大熊猫的脚步声,是在一个乍暖还寒的季节。

  时间是在1869年4月1日,地点是在今四川省宝兴县邓池沟天主教堂内。

  第一章 发现大熊猫

  我要到中国去——10年的等待,他终于到了中国

  打开中国地图,我们寻找宝兴县的位置。在世界生物学里的眼里,宝兴犹如一个“阿里巴巴的宝藏”,因为有很多珍稀的动植物的模式标本就在这里发现。

  发现大熊猫的人,正是打开这个“阿里巴巴宝藏”的第一人。

  发现大熊猫的人叫阿尔芒·戴维(Armand Pere David),一个法国传教士。

  1826年9月7日,阿尔芒·戴维出生于法国西南部一个名叫艾斯佩莱特市的小镇。他的父亲是一个医生和庄园主,当过市长和法官,热衷于医学和生物研究。

  阿尔芒·戴维从小深受感染,与大自然亲近,喜欢各式各样的动植物。经常陶醉于绚丽多彩的大自然中。14岁那年,他被送到离家不远的修道院当世俗的寄宿学生。

  在这里,除了人文科学之外,还要学习农学、植物学、贝类学、昆虫学、鸟类学等自然科学,在语言方面,除母语法语外,还要学习英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希腊语、拉丁语等语种。阿尔芒·戴维在这里如鱼得水,勤奋学习,先后得到了法文译外文、希腊语译法文奖,还得过诗歌、文学写作等奖项。若干年后,在说到少年时期的戴维时,有人还称他:

  “最美丽的花冠都紧束在这个年轻人的额头上。”

  中学毕业后,阿尔芒·戴维进入巴约拉大修道院继续学习。两年后,他作为优秀学生被送到了巴黎天主教遣使会圣拉扎尔修道院学习,这是一个培养神职人员的地方。

  19世纪的法国巴黎,是欧洲汉学的发源地和中心。中国被那些着迷于东方文化的人们描绘成天堂一般的胜地。26岁时,阿尔芒·戴维在日记中写道:

  “我始终梦想着去中国传教,12年来我一直希望自己能从事这样的工作,所以我努力修行成为一名神甫。而且从生命诞生的那一天起,26年来我一直希望到那个天堂的王国、蒙古或者类似的地方去学习新的语言和文化。”

  阿尔芒·戴维向教会提出申请,他愿意到遥远的中国去传教。教会也发现了戴维热爱自然科学,便把他派到了意大利萨沃纳神学院学习自然科学。

  他得到的回答是:“实现梦想需要等待。”

  接着的是十年的苦苦等待。

  从26岁到36岁的十年间,阿尔芒·戴维被派往意大利的萨沃纳市(Savona)教书,萨沃纳市是位于阿尔卑斯山脉和地中海之间的港口城市。不知有多少次,他走到港口,望着茫茫大海,他渴望乘船出海,向着遥远的东方而去。

  阿尔芒·戴维从少年时代起就着迷于昆虫和植物分类。在萨沃纳市教书之余,他时常漫游于地中海沿岸,或在阿尔卑斯山脉的丘陵间攀登,和学生一起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

  在他这个充满激情的老师影响下,在他的学生中,有不少人长大后成为了探险家,其中一个学生后来到达了南太平洋的拉尼西亚群岛。

  1862年,他偶遇法国著名汉学家朱利安(Stanislas Julien),正好碰上前来拜访的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亨利·米勒-爱德华兹(1864年任馆长)。在一年前,亨利·米勒-爱德华兹曾向巴黎天主教遣使会总会长艾蒂克写信请求:

  “派传教士到中国去,帮助我们进行科学研究。”

  鸦片战争的船坚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1860年9月,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清朝咸丰皇帝逃往热河。法国拿破仑三世宣称:

  “在世界的尽头,我们用文明和宗教的进步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帝国!”

  在朱利安、亨利·米勒-爱德华兹的推荐下,法国宗教界、外交界一致同意,派遣阿尔芒·戴维到中国传教并收集动植物标本。

  很快,如愿以偿的阿尔芒·戴维被教会送到了巴黎进行“出国前的培训”,首先是突击学习中文,同时还让他进一步深造自然科学知识,尤其是动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

  听说阿尔芒·戴维要到中国科学考察了,法国的科学家们不约而同地找上门来,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需求,但他们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拜托”他多收集动植物标本。

  他们都各自开出了一份长长的名录,因为他们没有机会到中国,自己的梦想都寄托在了阿尔芒·戴维身上。他们告诉他,中国不像欧洲那样,在冰河时间受到的影响不大,躲过了“冰川时期”的浩劫,估计有大量“冰川活化石”的动植物顽强地活到了今天。

  在过去的120万年内,世界上曾发生过四次明显的大冰期。在冰期与冰期之间是相对较温暖的间冰期。大冰期导致全球气候急剧变冷,冰川横扫欧亚大陆,海平面和雪线普遍下降,地球上的生物遭受到了灭顶之灾。至今,在地球上有着许多冰川遗迹,冰川时代的来临,曾经的地球霸主恐龙就消失在那场灾难中。

  “冰川时代的生物还有没有遗存?”

  尽管沧海桑田,但人类依然在探寻着未来,同时也在追寻着过去。对于西方学者来说,欧洲大陆找不到答案。也许在遥远的东方,有着神秘的东西正等待他们去发现。

  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阿尔芒·戴维不仅要学习中文,还要接受各种学科的教育,他几乎没有白天和黑夜。尽管苦不堪言,但他乐在其中,如同一块巨大的海绵,汲取了大量的知识。

  一个月后,36岁的阿尔芒·戴维身披传教士的长袍,怀揣着科学家们拟定的动植物名录,从靠近西班牙的马赛港出发,踏上了到中国寻找动植物标本的历程。

  临行前,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法国皇家动物学会还给他颁发了通讯员证书。

  陪同阿尔芒·戴维到中国的是向导是北京教区的穆利。在茫茫大海航行的过程中,阿尔芒·戴维不顾大海的颠簸,虚心向穆利请教如同天书的中文和中国的习俗。到了上海,他已是一口较为流利的汉语,不知道底细的人,还以为他曾经在中国生活过。

  在上海休息了几天,他再次出发到北京。

  远离故土,阿尔芒·戴维逐渐适应了北京的生活,他和同伴创办了一所技能学校,精通数学物理的教数学物理,擅长音乐的就教声乐,修钟表的机械师就教钟表修理,反正会什么教什么。

  阿尔芒·戴维始终不忘自己的使命。前后两次到中国工作10年,阿尔芒·戴维的身份是传教士,事实上他没有在教堂中任过一个职,传过一天教,整天做的不是收集标本,就是亲手制作标本。(本文有删节,未完待续)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高富华




省内市州旅游局
新媒体网站

微信
局长信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