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乌木根雕艺术之乡到中国乌木根雕艺术之都
来源: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打印
【字体:

  

  

  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春风和睦,晨光微醺,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从海平面升起,美丽的海滨城市厦门处处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四川工艺美术大师、芦山县博物馆馆长唐国富,吃完早餐,正准备与同行的芦山县中国根雕艺术城建设管理筹备委员会考察组成员一同开展新一天的工作。但,一条短信打乱了他们的计划。

  得知家乡芦山发生地震,考察组立即取消原定行程,乘坐飞机赶回四川,赶回雅安,赶回芦山。

  此时,距离芦山获得“中国乌木根雕艺术之都”殊荣尚不满一月。

  震后根雕

  一条街现状

  6月25日,距离地震发生已两个多月,芦山县城根雕一条街逐步恢复昔日景象。

  早上8点多,因为天气的影响,天灰蒙蒙的,但这丝毫没有影响芦山县良友木缘根艺馆开门营业。根艺馆馆长余德斌打开灯,整栋楼在灰色的天幕中亮堂起来。

  穿过门面,纵深走进展厅,观音像、弥勒佛等形态各异的乌木根雕作品有序排列。细看后发现,四周墙体上有几条细小裂缝。

  “芦山根雕一条街”上的建筑大多为砖木结构,受到地震影响,部分房屋垮塌。4月20日,许多店铺外全都是残砖碎瓦。由于震后水电不通,200余户商家店门紧闭,都关门歇业了。

  位于根雕一条街上的良友木缘根艺馆,震后第5天,就恢复营业了,成为了根雕一条街上第一个重新开业的乌木商家。

  余德斌介绍,与往日相比,生意清淡了些许,但是,震后大量志愿者、救援人员进入芦山灾区,当他们到根艺馆逛了一圈后,至少都会买串手珠回家。

  离良友木缘根艺馆不远处的加工厂房里,根艺制作电机与材料摩擦的声音传来。在一处规模较大的根艺创作区,一位带着口罩和帽子的妇女正专心地打磨着材料,这是根艺创作的前期工序。在她的身边,一台小型电风扇飞快运转,风吹得木屑飞扬。

  另外一家根艺馆的制作人员正在进行创作,一台功率更大的排气扇扇起漫天飞舞的木屑和尘土,粗犷的汉子们似乎并不在意,光着上半身专注于手上的工作。他们的周围,堆积着成堆的待加工材料,但这并不影响他们规律的休憩。抽烟喝茶的间隙,他们也会聊天说笑,谈笑风生间,仿佛一直岁月静好,惟有头顶破败的钢棚,四周的残垣断壁诉说着地震的惊心动魄。

  将“根”留住

  注重发展软实力

  5月16日,芦山地震震后第26天,芦山县中国根雕艺术城建设管理筹备委员会恢复正常工作,此时的筹委会工作千头万绪。

  如何化“危”为“机”,将当前的发展机遇转化为实际发展动力,是摆在筹委会所有工作人员眼前的首要问题,筹委会副主席胡天涛为此日夜思考。

  “灾难并不可怕,怕的是没有战胜灾难的勇气”,胡天涛望着窗外静静地说道。

  窗外的根雕一条街上,一幅巨大的“打造中国根雕艺术城”的宣传牌醒目可见。宣传牌背后就是芦山规划用于根雕艺术城一期建设的空地。

  按照原定计划,根雕艺术城一期核心项目“根艺展览馆”将于今年6月动工,然而,突发的地震中断了这一计划,也打乱了筹委会的筹建工作进程。

  胡天涛表示,从根雕“艺术之乡”走到“艺术之都”,虽是简单的一字之别,但实际上市根雕产业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升华,也对芦山根雕产业未来的发展提出更高标准、更高要求。

  此前,筹委会梳理了许多问题。地震当日,筹委会前往深圳,就是去“取经”,借鉴跨越提升的方法。

  作为筹委会的一员,唐国富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当前芦山根雕产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一些根艺馆不注重工艺水平的提升,沦为单纯的乌木材料批发商,“把根留住”是当前芦山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艺26年,唐国富多年来先后培养根艺雕刻人员80余名。

  “牛为红豆杉根成,气韵生动威风凛。冲力勇猛似战神,天人合一孺子魂。”这首藏头诗是唐国富在个人根艺作品《劲牛》创作完成时写下的,“牛气冲天”是他对芦山根雕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望。

  “缺少艺术创作大师,也是芦山根雕发展的短板。”唐国富表示,因为缺少大师,所以当前的根雕艺术水平进步缓慢,大多数艺术作品缺乏含金量,很多根艺人都是工匠型,根艺创作以临摹和仿制为主,没有自身的艺术创作,作品缺乏魂。可能因为这些因素,很多真正的艺术作品也卖不上价。

  国家旅游局领导在芦山视察时也一针见血地指出,艺术行业是大师展示各自创作灵感的行业,打造乌木根雕艺术之都需要更多的“省大师”、“国大师”。

  有人提出了与唐国富相同的观点:除了艺术大师的缺乏,高技术水准的根艺从业人员不足的现状,也直接反映出人才培养体系和技能认证体系不完善。当前芦山仅有大自然根艺馆开办有雕刻人才培训学校,学员大多来自附近村民和慕名前来的外地人员,本地年轻一代都不愿意从事根艺事业,种种后备力量缺乏,留不住优秀根艺人才的现状直接关系今后根雕产业的健康发展。

  打造乌木根艺之都,不仅要看到过去所取得成绩,更应该正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产业发展角度来讲,一个健康的产业不应只注重产业规模和产值的提升,还应该注重提升产业软实力。

  根雕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应该注重软实力的提升。

  危中有机

  芦山根雕再起航

  对芦山根雕略有所知的人都知道,芦山根雕是本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雕刻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石雕、木雕作品从汉代开始就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上天给予芦山的乌木资源更是得天独厚,郭沫若曾题诗赞誉芦山根雕“西蜀由来多名工,芦山僻地竞尔雄”。

  经过几年发展,芦山根雕产业初步形成规模效应,也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尤其是几家规模比较大的根艺馆,根艺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较高。

  艺术之都必然要有自身独特的文化符号,目前芦山根雕已经逐渐形成了自身的风格,芦山根雕从业者将其称之为“芦山流派”。

  “‘芦山流派’的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这一点从芦山根雕作品得以体现,芦山根雕‘七分天成,三分人工’,这点有别于江浙流派。其他地方的根雕人工痕迹太浓,这一点跟芦山根雕有明显区别。”谈起根雕艺术之都,唐国富是自豪的。

  地震虽对整个产业链带来极大的破坏,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地震也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推广了芦山的根雕文化。

  日前,市政府通过了《雅安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将包括芦山根雕创意产业园在内的一批工艺美术产业作为产业布局重点,依托骨干企业,依靠优秀人才,发挥品牌效应,促进行业跨越式发展。

  高品位打造国家乌木艺术之都,实现芦山根雕产业升级迎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站在科学重建,实现跨越发展的时间节点,依照市、县两级党委、政府震后科学重建,全面提升产业结构,打造精品文化产业的要求,筹委会将原有规划建设方案进行了更新升级。

  新的规划方案致力于根雕及相关产业的整体品牌整合和推广,更加重视产业的文化内涵,这些对根雕艺术城筹委会的筹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按照新的发展规划要求,未来的中国根雕艺术城将按照4A级景区的标准进行打造,建设七大功能区,形成以乌木根雕为核心,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兼顾商业休闲的精品旅游项目。

  相关链接:

  2005年是芦山根雕产业发展的分水岭。在此之前,虽然芦山雕刻文化历史悠久,但当时的芦山根雕还谈不上产业规模和效应,基本处于单兵作战,独自发展的状态。

  整个县城仅有根雕业主30余户,从业人员100余人,根雕作品单一,制作工艺较差,作品档次和艺术内涵都较低。提升根艺工艺水平,发展壮大根雕产业是所有根艺人共同的心声。

  意识到根雕产业蕴含的巨大发展潜力,立足自身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业已形成的资源、人才优势,芦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扶持和推动根雕产业的发展,并得到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

  自2005年起,芦山县委、县政府斥巨资打造著名的根雕一条街,逐步形成较为集中的根雕产业创作、交易市场,并成立县根雕协会,根雕艺术城筹建委员会;在相关部门配合下,依照“基地+推荐”模式,全面培养雕刻人才,为吸引外地客商和工艺大师,积极制定优惠政策;同时,为宣传和推广芦山根雕文化,县委、县政府还专门举办“中国乌木根雕艺术节”向全省全国展示芦山乌木根雕的文化魅力。

  这些举措为根雕产业的规范、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芦山根雕产业迅速起步,实现腾飞。经过所有根艺人的努力,如今的芦山根雕已经成为业内知名,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特色产业,2012年实现产值10亿余元,带动相关从业人员8000余人。

省内市州旅游局
新媒体网站

微信
局长信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