喔嚯嚯呦!央视记者赞宝兴汉族民歌媲美湖北龙船调
来源: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打印
【字体:

  当提到宝兴的民歌时,往往离不开“硗碛多声部民歌”这样一个标签。位于夹金山麓的嘉绒藏族排山倒海的多声部音乐,飘出雅安,走进宝岛,走向世界之时,吸引了中央媒体。然而人们却不知道在宝兴的大山深处还藏着不为人知的丰富汉族民歌资源。“硗碛嘉绒藏族的高原民歌,并不能让我们看到一个完整的宝兴民歌脉络,这里曾经是藏汉文化交融的地方,宝兴民歌中,不能少了汉族民歌的身影,没有汉族民歌的宝兴民歌是不完整的。”2011年,央视栏目《民歌选粹》的记者到宝兴硗碛采访多声部民歌时,听了当地音乐人王举文演唱的《大河涨水涨起来》之后,高度评价宝兴的汉族民歌“可媲美湖北利川龙船调”。让我们走进宝兴,寻找失落深山中的汉族民歌。

  青衣江源:山沟沟响起汉族民歌。在宝兴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览厅中,一本《宝兴民间三套集成》书籍静静地躺在了陈列柜中。当宝兴县志办工作人员李崇刚将他从柜子中取出时,这本1985年雕版印刷出版的书籍油墨味已经散去,书上纤细的字体却记录下了曾经宝兴汉族民歌的版图分布。书上记载的五龙、硗碛、陇东、永兴等地名呈现出了当年民歌繁盛时分布的大体区位。说起宝兴汉族民歌,李崇刚来了兴致:“以前宝兴汉族民歌在当地还真不少,花灯会、狮灯会、牛灯会表演在当地非常流行,每年都要举办好几场。而在平时,宝兴东河和西河沿线的山村山歌声不断。”山水秀美,歌声悠扬。浓郁的音乐氛围为当地的音乐人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音乐源泉。

  “喔嚯嚯呦,送郎送至对门坡呦,对门山上好羊霍(一种野菜),扯把羊霍来垫坐,齐家唱个送郎歌……”陇东镇村民李瑞明唱起了那一首首散发着豪迈气息的山歌。李瑞明是当地出了名的“乐痴”,从他那里,记者了解到一些有关宝兴汉族民歌的故事。李瑞明对音乐的痴迷就来源于他童年所生活的村庄陇东区(现陇东镇)上山村,李瑞明说,这个村庄充满了民间音乐气息。令李瑞民至今记忆深刻的是,每到农忙时节,哪户人家收割完玉米,就会出现一场小型的山歌对唱会。左邻右舍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帮着主人剥玉米,你唱四句,我和四句。歌声便在这农忙时节的一唱一和中飘扬。无独有偶,向央视介绍宝兴汉族民歌的当地音乐人王举文幼年所生活的地方——五龙乡也是山歌不断。王举文坦言,自己所作的歌曲《熊猫家园》,其创作灵感就来源于家乡的汉族民歌。“我从小就喜欢听阿祖(祖父)唱歌,常年往返于五龙与县城之间。”王举文说,每次听当地老人们唱山歌,都有不一样的收获,王举文提到的阿祖,便是《宝兴民间三套集成》中,五龙民歌的搜集者王金武,已经过世的王金武是五龙当地唱山歌的能手。

  民间歌手:山歌三天三夜唱不完。走进五龙乡东风村,在街道旁的一间老式理发屋中,记者见到了曾经参与民歌搜集的七旬老人彭汝章。“我们当时搜集民歌时,跑遍了宝兴的山川河流——盐井乡(现蜂桶寨)、五龙乡、硗碛,我们将收集来的民歌在宝兴县文化局整理时,唱了三天三夜。”说起当时搜集民歌的情景,彭汝章至今仍然非常激动:“在搜录的歌曲中,汉族民歌占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二。”听说有人要了解五龙的民歌,五龙乡战斗村三组村民黄少忠从山上赶了下来,如今已经74岁的他也是当地的民歌能手。“送郎送到(芦山)镇西山,肚皮饿来口又干,双膝跪在细石板,喝口凉水淹到尖(打底)……”说唱就唱,黄少忠随口唱了几首。

  “高山荞麦荞秆红,不要嫌哥儿家穷,鹦哥飞过架子在,人穷志不穷。”黄少忠唱的这些歌曲都反映了当地人的生活与习俗。向记者唱得不过瘾,黄少忠还想找人对歌。“离这儿不远的东风村二组,我大娘李先芬唱山歌唱得好。”同行的王举文推荐道。“你们对窝山(小地名)的山歌最多了,你先唱嘛!”来到李先芬的家中,黄少忠坐在沙发上就唱起来了:“一根丝线吊半崖,把你的山歌甩过来,有的有的甩两块,木的木的你就不消来,喔嚯嚯呦。”两人对起歌来……“噗咚、噗咚、隆隆。”坐在一旁的彭汝章哥哥彭汝凡还为他们打起了节奏。王举文拿着纸笔兴奋地记录着山歌的曲谱:“这些歌曲再过几年就难得听到了,他们刚才对山歌的曲调让我有了创作的灵感,我得记录下来。”

  汉族民歌:高山流水汉歌魂。“宝兴汉族民歌有着浓郁的生活情趣,当地人常常因事、因情、因景而即兴创作。歌词长短不定,曲调基本固定,以四句居多,节奏悠缓,旋律苍凉,尾声短而低,常用下滑音,羽调式居多,一般采用对唱彼此呼应。”《宝兴县志》上对宝兴汉族民歌如是记载。在黄少忠和李先芬的对歌中,男子的声音高亢舒展,女子的声音宛转悠扬。王举文说宝兴的汉族民歌如高山流水般清澈悦耳。宝兴河的东河和西河所流过的地方都是高山,海拔落差大,生活在这些地方的村民天生就有一副好嗓子,声音高得上去,也低得下来。“宝兴的汉族民歌曲调就像高山流水,音域跨度大。”王举文说。

  在高山上,王举文唱起了一份自己搜集改编的《十二杯酒》,“喔嚯嚯呦!一呀杯得儿酒,是新春,喜气洋洋去看呦灯,小郎来看元宵会,元宵会上,闹花灯……”歌曲是以一对生活在高山之上的男女所发生的情感为线索,讲述他们的恋爱历程,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在王举文看来,《十二杯酒》是宝兴汉族民歌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作,自己在不改变原有曲调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动,让其更加脍炙人口。记者发现,不少宝兴老人唱起民歌,都喜欢用“喔嚯嚯呦!”作为开头或结束。王举文认为这是宝兴汉族民歌的标志,生活在高山之上的宝兴人就是通过这个起音和尾音让大山对面的对歌人知道歌曲的开始和结束。临近采访结束,王举文唱起了被央视记者媲美龙船调的宝兴汉族民歌《大河涨水涨起来》,“大河涨水呦,涨起呦来,一对鸳鸯呦,顺水呦来……”歌声飘荡在宝兴的群山之中。

省内市州旅游局
新媒体网站

微信
局长信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