硗碛原生态多声部合唱表演受到央视关注
日前,宝兴县文新广局到该县硗碛藏族乡勒乐村,对该县10名原生态多声部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的传承技艺进行了拍摄,记载和保护宝兴县硗碛藏族原生态多声部民歌传承技艺。近年来,宝兴县硗碛藏族原生态多声部民歌凭借原始、高亢、浑厚和丰富的多声部优势屡屡展现魅力,却面临失传的危机,宝兴县为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文化做出了努力。
往昔:多声部民歌,唱一个通宵也不会重复。宝兴县硗碛藏族原生态多声部民歌是嘉绒藏族民间特有的传统文化,在该县已流传有上千年的历史,是嘉绒藏族人民生活的生动写照,在硗碛藏族乡民间音乐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雅安著名音乐人幺晓霞长期从事硗碛原生态多声部民歌的挖掘和保护工作。“硗碛最为典型的多声部合唱是在‘抬菩萨’时演唱的嘛呢。”幺晓霞说。今年59岁的硗碛原生态多声部民歌传承人杨书全说,小时候没有电视、电影,村民们便以歌舞作为主要的娱乐活动。每逢节日、立房盖瓦、婚丧嫁娶、丰收打麦,大家都会聚在一起通宵唱歌、跳舞。杨书全说,他的父辈能唱好多民歌,歌词内容涉及面广,即使唱一个通宵也不会重复。
今朝:50岁以下的村民基本不会唱。曾经辉煌一时的原生态多声部民歌如今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幺晓霞说,当年会唱原生态多声部民歌的人好多都不在人世了,而现在的年轻人都不会唱了,因此她为逐渐濒临衰退的民族艺术感到惋惜。和幺晓霞一样,硗碛文化站站长杨德智也为原生态多声部民歌逐渐失传的现象感到十分担心。“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让许多年轻人都不再愿意唱民歌。2000年以后,我们的民歌传承就出现了断代的情况。”杨德智说,他曾经在全乡做过一个关于多声部民歌的调查,结果显示乡里会唱的大多是50岁以上的村民,35岁以下的藏族村民已完全不会唱,35岁至50岁的村民基本不会唱。“由于硗碛语言没有文字,民歌都是通过口传心授。随着老一辈传承人去世,我们的民歌文化也跟着消失了。”杨德智说,“如果不加以保护,不出30年,硗碛多声部民歌就将面临完全失传的危险。现在已经到了必须保护的时候,不能让此文化消失在我们这代人手里。”
方向:保护中传承,传承中发展。可喜的是,硗碛原生态多声部民歌逐渐失传的现象引起了宝兴县委、县政府以及文化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并为保护、传承和发展原生态多声部民歌作出了不懈努力。
据宝兴县文化股股长杨麒洪介绍,近年来,宝兴县将硗碛原生态多声部民歌的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通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保护知识、组织表演、收集整理等方式,在保护、传承和发展硗碛原生态多声部民歌方面有了进展。2006年,硗碛藏族原生态多声部民歌申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取得成功;2007年原生态多声部合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硗碛锅庄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年初,四川省第三批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定,宝兴县被评为“原生态多声部民歌之乡”。
同时,宝兴县委、县政府加强了对硗碛原生态多声部民歌的传承。授予硗碛80个原生态多声部歌手传承人证书和称号,对优秀传承人进行了表彰奖励。宝兴县申报了5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向省级申报了10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完成了10首祝酒歌创作与录音,硗碛新锅庄编排等工作。与此同时,宝兴县将通过建立民俗博物馆收藏、保护、展示、研究硗碛原生态多声部民歌,加强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在硗碛全乡设立专门的传习所(一村一个传习所)培养专门人才,在中小学中开设相关课程等有力措施,使这一宝贵的民间文化资源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