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们的制茶手艺一年更比一年高
年龄虽小,但对制茶却颇有心得,做出来的茶口感纯正,色泽柔和——这是一群大学生们在做茶。
谁说大学生动手能力差?在制茶比赛现场,这群爱茶的大学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他们的口号:“提高职业技能,振兴中华茶业!弘扬中国茶文化,崇尚自然与健康!”
学习时间不长——
技艺却都很熟练
12名选手,分两组进行比赛。除了参赛选手,比赛现场还聚集了不少来“观战”的各院系大学生,以及雅安茶界相关人士。
12名选手,身着统一的白色工作服,各分得一份等量的鲜叶,在相同的簸箕中认真挑出鲜叶中的杂质,为即将拉开的比赛做准备;6口特制炒茶锅一字型摆开,炒茶锅的电闸已经打开,正在为炒茶锅预热升温。
比赛的温度也随之上升,1号选手许伟用手感受了炒茶锅的温度,感觉“差不多”了,随即将鲜叶倒入锅内。一会儿,就传来“劈里啪啦”的声响,还夹杂着茶叶的清香味。
此时,同组的其他五名选手也陆续将鲜叶倒入炒茶锅内。然后,半蹲着身体,弯着腰,一双手不停翻搅锅里的茶叶。
“不能停,停下来鲜叶就可能炒焦。”4号选手杨延告诉记者。这位小女生蹲在炒茶锅前,双手忙得不可开交,额头上的汗水湿润了额前的发丝,她也来不及擦拭,脸蛋被高温烤得红彤彤的。杨延的耐性极好,锅内的温度越来越高,她翻炒的速度反而越来越快,当然,额上的汗水也越来越多……
记者用手试了试炒茶锅的温度,袭来的热浪让人难以忍受。许伟说:“手工炒茶的温度起码要到200度以上,高温杀青的时候温度会更高一点,不过,练习得多了,就会懂得怎样才能避免烫手。”
杀青工序被称为手工制茶的“第一把火”,就是要利用高温把茶叶细胞杀死,停止发酵,将鲜叶炒熟。之后就是揉捻,运用双手的力量,通过推揉或团揉的方式,将杀青之后的茶叶揉捻成卷曲形。然后,烘干,提香。很快,第一组的6位选手都杀青完毕,进入揉捻环节。
让人惊奇的是,这些参赛选手大多是今年才开始学习手工制茶,学习时间都不长,但技艺却颇为娴熟,比赛中还有选手感慨,要是能早点开始学习,可以表现得更好。
锅温上不来——
急坏最具潜力选手
第一组选手进行到烘干环节时,第二组选手开始进入比赛。选手们选择好鲜叶后,陆续进入杀青环节,只有8号选手钟脊岭例外。
他焦急地蹲在炒茶锅前,一遍遍用手去感受锅温,他的鲜叶还没有下锅,其他选手的炒茶锅内已传来阵阵茶香。锅温上不来,鲜叶无法下锅,怎么办?他先检查了电路,又请来旁边参与服务指导的制茶师傅施永德,帮忙瞧瞧到底是什么原因。
施永德也很无奈,钟脊岭那口炒茶锅来热比其他锅慢,他也没办法。在施永德看来,钟脊岭是现场内最具潜力的选手,但因为炒茶锅的原因,茶的品质可能会大打折扣。
果不其然,待茶起锅时,钟脊岭自己也摇起了头。“杀青不透,汤色可能会浑浊,不够透亮!”看着眼前的茶,他遗憾地说。不过,小伙子还是很认真地开始揉捻茶叶。
为了均衡用力,他干脆双腿跪在地上,双手握着茶揉捻,并向旁边围观的人介绍:“这叫推揉。”这时,施永德走过来,看了一眼他的茶,提醒说:“小心苦涩味!”旁边的人茫茫然不知其意。钟脊岭却知道,这是师傅在提醒他别力度过重。因为揉捻的力度过重,会过分破坏茶叶内的内质物,从而产生过重的苦涩味。
钟脊岭为何得到施永德的看重,并认为他是最具潜力的选手呢?原来,他曾让施永德很感动。
施永德说:“我挺佩服他的!他练习手工制茶,至少练了上百次。有一次,他专门骑自行车到雨城区中里镇买回一斤鲜芽头,请我教他制茶。这种执着的精神,让人感动,又佩服!”其他同学学习制茶,大多选择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的原料,因为这样成本相对较低,而芽头最贵,且制作难度也更大。钟脊岭选择购买芽头来学习,是想掌握各种名茶的制作方法。
全方位评审——
选手制茶水平得到认可
经过杀青、揉捻、烘干等步骤后,茶叶成品就出来了。工作人员将12份刚刚制作出来的茶样放到评审桌上。然后,由茶学系老师杜晓、齐桂年等人组成的审评组首先对其进行感官审评。
评茶,主要从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叶底五个方面进行审评。其中,关键是香气和滋味。
经过观看外形,审评组对12份茶样进行了初步排位。然后,工作人员将12份茶样取同等的量,开汤,让评委老师们闻香气、品滋味。
“4号香气最纯正!”
“我觉得5号应该和10号换。”
……
经过反复比较,排位,审评组最终决定了一、二、三等奖的得主。为了让比赛更加公平和透明,审评组评出优质茶后,又让现场的同学们参与找出最好的茶。同学们看看这份茶,又瞧瞧那份茶,品尝一下这份茶的滋味,感受一下那份茶的香气,有模有样地参与到审评中来。
几分钟后,同学们也认同了老师们评出的结果。获得一等奖的两位选手,分别是4号和11号,都是个子娇小的女生。
“女生有耐性,细心,做出来的卷曲型甘露和她们的人一样秀气!”旁边的同学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着。
评委老师何春雷说:“今年同学们做的茶,质量明显高于往年,在杀青、揉捻上都做得比较到位,烘干和提香还有待提高。总体而言,今年进步明显。”
谁说大学生动手能力差?在制茶比赛现场,这群爱茶的大学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他们的口号:“提高职业技能,振兴中华茶业!弘扬中国茶文化,崇尚自然与健康!”
学习时间不长——
技艺却都很熟练
12名选手,分两组进行比赛。除了参赛选手,比赛现场还聚集了不少来“观战”的各院系大学生,以及雅安茶界相关人士。
12名选手,身着统一的白色工作服,各分得一份等量的鲜叶,在相同的簸箕中认真挑出鲜叶中的杂质,为即将拉开的比赛做准备;6口特制炒茶锅一字型摆开,炒茶锅的电闸已经打开,正在为炒茶锅预热升温。
比赛的温度也随之上升,1号选手许伟用手感受了炒茶锅的温度,感觉“差不多”了,随即将鲜叶倒入锅内。一会儿,就传来“劈里啪啦”的声响,还夹杂着茶叶的清香味。
此时,同组的其他五名选手也陆续将鲜叶倒入炒茶锅内。然后,半蹲着身体,弯着腰,一双手不停翻搅锅里的茶叶。
“不能停,停下来鲜叶就可能炒焦。”4号选手杨延告诉记者。这位小女生蹲在炒茶锅前,双手忙得不可开交,额头上的汗水湿润了额前的发丝,她也来不及擦拭,脸蛋被高温烤得红彤彤的。杨延的耐性极好,锅内的温度越来越高,她翻炒的速度反而越来越快,当然,额上的汗水也越来越多……
记者用手试了试炒茶锅的温度,袭来的热浪让人难以忍受。许伟说:“手工炒茶的温度起码要到200度以上,高温杀青的时候温度会更高一点,不过,练习得多了,就会懂得怎样才能避免烫手。”
杀青工序被称为手工制茶的“第一把火”,就是要利用高温把茶叶细胞杀死,停止发酵,将鲜叶炒熟。之后就是揉捻,运用双手的力量,通过推揉或团揉的方式,将杀青之后的茶叶揉捻成卷曲形。然后,烘干,提香。很快,第一组的6位选手都杀青完毕,进入揉捻环节。
让人惊奇的是,这些参赛选手大多是今年才开始学习手工制茶,学习时间都不长,但技艺却颇为娴熟,比赛中还有选手感慨,要是能早点开始学习,可以表现得更好。
锅温上不来——
急坏最具潜力选手
第一组选手进行到烘干环节时,第二组选手开始进入比赛。选手们选择好鲜叶后,陆续进入杀青环节,只有8号选手钟脊岭例外。
他焦急地蹲在炒茶锅前,一遍遍用手去感受锅温,他的鲜叶还没有下锅,其他选手的炒茶锅内已传来阵阵茶香。锅温上不来,鲜叶无法下锅,怎么办?他先检查了电路,又请来旁边参与服务指导的制茶师傅施永德,帮忙瞧瞧到底是什么原因。
施永德也很无奈,钟脊岭那口炒茶锅来热比其他锅慢,他也没办法。在施永德看来,钟脊岭是现场内最具潜力的选手,但因为炒茶锅的原因,茶的品质可能会大打折扣。
果不其然,待茶起锅时,钟脊岭自己也摇起了头。“杀青不透,汤色可能会浑浊,不够透亮!”看着眼前的茶,他遗憾地说。不过,小伙子还是很认真地开始揉捻茶叶。
为了均衡用力,他干脆双腿跪在地上,双手握着茶揉捻,并向旁边围观的人介绍:“这叫推揉。”这时,施永德走过来,看了一眼他的茶,提醒说:“小心苦涩味!”旁边的人茫茫然不知其意。钟脊岭却知道,这是师傅在提醒他别力度过重。因为揉捻的力度过重,会过分破坏茶叶内的内质物,从而产生过重的苦涩味。
钟脊岭为何得到施永德的看重,并认为他是最具潜力的选手呢?原来,他曾让施永德很感动。
施永德说:“我挺佩服他的!他练习手工制茶,至少练了上百次。有一次,他专门骑自行车到雨城区中里镇买回一斤鲜芽头,请我教他制茶。这种执着的精神,让人感动,又佩服!”其他同学学习制茶,大多选择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的原料,因为这样成本相对较低,而芽头最贵,且制作难度也更大。钟脊岭选择购买芽头来学习,是想掌握各种名茶的制作方法。
全方位评审——
选手制茶水平得到认可
经过杀青、揉捻、烘干等步骤后,茶叶成品就出来了。工作人员将12份刚刚制作出来的茶样放到评审桌上。然后,由茶学系老师杜晓、齐桂年等人组成的审评组首先对其进行感官审评。
评茶,主要从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叶底五个方面进行审评。其中,关键是香气和滋味。
经过观看外形,审评组对12份茶样进行了初步排位。然后,工作人员将12份茶样取同等的量,开汤,让评委老师们闻香气、品滋味。
“4号香气最纯正!”
“我觉得5号应该和10号换。”
……
经过反复比较,排位,审评组最终决定了一、二、三等奖的得主。为了让比赛更加公平和透明,审评组评出优质茶后,又让现场的同学们参与找出最好的茶。同学们看看这份茶,又瞧瞧那份茶,品尝一下这份茶的滋味,感受一下那份茶的香气,有模有样地参与到审评中来。
几分钟后,同学们也认同了老师们评出的结果。获得一等奖的两位选手,分别是4号和11号,都是个子娇小的女生。
“女生有耐性,细心,做出来的卷曲型甘露和她们的人一样秀气!”旁边的同学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着。
评委老师何春雷说:“今年同学们做的茶,质量明显高于往年,在杀青、揉捻上都做得比较到位,烘干和提香还有待提高。总体而言,今年进步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