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沉甸甸的包裹从雅安寄出,接收单位是位于杭州的中国茶叶博物馆。这份包裹里,装着雅安川藏茶马古道的悠久记忆:历史长达40余年的茶包子,古道背夫背茶用的背夹子、脚码子、汗刮子、拐子,以及历经数百年的拐子石。
历经岁月沧桑,这些珍贵的茶马古道实物样早已色泽黯淡,边边角角都有磨损,被历史蒙上了厚厚的尘埃。尽管如此,它们却是川藏茶马古道重要的“见证者”,诉说着川藏茶马古道千年的繁荣与艰辛。
改装的茶包子
见证消失的缝茶业
历史上,雅安茶主销甘孜和西藏,人们习惯称之为“南路边茶”。因此,雅安既是南路边茶的生产基地,又是川藏茶马古道的起点。两千多年来,川西茶叶经人力背运到康定,再转运到西藏、青海,满足藏族同胞的生活需要。
为方便运输,边茶做成块状,每块是1斤,每20块边茶装成一条,用篾条编织的框密封起来,因此称为茶包子。这样重的茶包子,力气大的背夫一次能背10条以上。即使是现在,传统边茶依然沿袭这样的包装方法。
今年上半年,省旅游局巡视员、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雅安市茶业协会会长孙前在考察川藏茶马古道时,走访了17个县,最后在四川甘孜与西藏、青海的交界处发现了一个经过改装后的茶包子。
这块茶包子由牛皮包装而成,顶部和底部都裹着成块的牛皮,两边用线牵拉缝合而成。原先竹篾包装的茶叶被从正中拦腰割开,对叠起来包装在一起,每个牛皮包装的茶包能装3条竹篾包装的茶包子,重量也达到60斤。
改装后的茶包子,由马驮进西藏。通常情况下,一匹马驮两个牛皮茶包子。茶包子用新鲜牛皮包装的好处在于:在运输和存放过程中,牛皮会因为逐渐变干而越来越紧,从而使茶叶更适合长途运输。
孙前认为,改装的茶包子非常适合藏族同胞的生活需要,用牛皮包装的茶包子,在藏族同胞游牧搬迁时不易损坏,即使放在帐篷里,也不容易受潮。另一方面,这个改装的茶包子,也证实了曾经出现在康定的一个行业——缝茶业,一种专门用牛皮重新包装茶的行业。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缝茶师傅今天已经见不到了。
在雅安茶界内,一些资历较深的茶人还记得这么个行业,也从史料中见过牛皮包装的茶包子,但从未见过实物。一直钟情于川藏茶马古道研究的孙前在发现这个改装的茶包子后,怀着激动的心情,经过与当地牧民的多次沟通,买下了这个茶包子,为川藏茶马古道实物样收集添上了宝贵的一笔。
现在,孙前以个人名义将这件有着40余年历史的茶包子赠送给中国茶叶博物馆。
飞越岭上的拐子石
记录古道背夫传奇
除了茶包子,一同寄往中国茶叶博物馆的还有背夹子、脚码子、汗刮子、拐子和拐子石,这些全部是川藏茶马古道上的背夫用品。
当年,背夫们手持拐子长年累月行走在古道上,拐子在古道的石头上留下一个又一个小洞,称为“拐子窝”,有一个或数个拐子窝的石头,就称为“拐子石”。这和滴水穿石有异曲同工之妙。
汉源县旅游局局长郭朝林介绍说,背夫背着沉重的茶包子,在险峻的山路上是很难依附于某处休息的,想要喘口气,就得用拐子作为支撑物抵在茶包下,才能挺直腰板歇脚。
这些背夫用品,全部是汉源县旅游局、文体局相关人员在汉源县三交乡找到。郭朝林说,三交乡为中高山地区,海拔2000米以上,东面与汉源县宜东镇相邻,西边的飞越岭则与泸定县交界,是当时背夫的必经之道。
而与三交乡相邻的宜东镇,更是川藏茶马古道上的重镇,历史上曾形成旅店、茶市、马店、仓库、兵营等综合一体的古街。从雅安出发的背夫,有的走到宜东镇就返回,茶包子改由当地人继续背着前进,这种背夫称为“短脚背夫”,而背完全程的则称为“长脚背夫”。
过去,在宜东、三交乡一带有很多“短脚背夫”。在当时,去当背夫,或者在沿途开店为背夫提供简单的食宿,是当地人养家糊口的主流选择。如今,在这一带的一些住家户里,还保留着祖辈当背夫时的用品。
汉源县找出来的这些川藏茶马古道实物,就是从三交乡的三户人家获得的,他们的祖辈都曾是古道上的背夫。为了生存,历尽艰辛,咬紧牙关,以坚韧的毅力背着茶包子步行走到康定,挣取几个辛苦钱。
郭朝林介绍,背夫出门,需要带一些必要用品:带上玉米面和一小袋盐,作为路上的干粮;胸前系个椭圆形小篾圈,称为“汗刮子”,专用于刮汗;手拄一根丁字形拐子,休息时当做支架撑在茶包下;脚上系着脚码子,用于雨雪天防滑;背上,背夹子里装的就是茶包子了。
从雅安走向杭州
讲述川藏茶马古道历史
不管是茶包子,还是背夹子、脚码子等,都将在中国茶叶博物馆里向世人讲述川藏茶马古道的传奇。
川藏茶马古道实物为何要寄往中国茶叶博物馆呢?孙前介绍,2004年雅安举办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首届蒙顶山茶国际茶文化旅游节时,中国茶叶博物馆就委托雅安茶人寻找茶马古道上的实物,因为在当时,中国茶叶博物馆内只有关于茶马古道的图片介绍,而没有实物展示。此次将找到的川藏茶马古道实物赠送给中国茶叶博物馆,可以弥补这一遗憾,也能让更多的国际国内茶人了解川藏茶马古道的历史。
川藏茶马古道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这条古道,不仅满足了藏族同胞的饮茶需要,也加强了藏族同胞与汉族同胞的沟通和交流,让长期处于比较封闭状态的藏族聚居区打开了门户,将各种土特产交易到内地,形成了一种持久的互利互补关系。
在川藏茶马古道上,雅安至康定是第一段,全靠人力背运,分为大路和小路。名山、天全的茶包经天全两河口,翻二郎山,至泸定,到康定,称为“小路茶”;雅安、荥经的茶包经大相岭、飞越岭、泸定,至康定,称为“大路茶”。
此次找到的背夹子等实物,就是从大路茶沿线寻得的。
随着川藏公路的通车,川藏茶马古道上的背夫如今已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只有这些见证古道历史的实物,记录下背负们当年行走在崇山峻岭间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