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柳丝吐絮,金黄的油菜花将三国时代蜀中大将姜维屯兵秣马的古城——“姜城”围裹其间。芦山油菜花节也在每年三月份的一片金黄中拉开帷幕。
金黄菜花风景独好
春暖花开的三四月,是黄灿灿的油菜花开的季节,一片一片流金溢彩的油菜花,让我们想起硕果累累的丰收季节和生机盎然的未来。
在我市众多庆典活动和文化节日中,有一个文化节是单纯的“民俗文化”节日,那就是芦山县“油菜花开·七里夺标”民俗文化节。芦山民俗文化节自2006年开办以来,今年已经是第6个年头了。芦山县民俗节在被评为“四川十大民间节日”之后,今年又获得“2012中国最受大众关注民俗文化节”的称号。
陈克强是芦山县文化馆馆长,从2006年第一届民俗节开始在此后的6年中他始终参与了芦山县每一届油菜花民俗文化节开幕式的策划和节目制作,在第三届的庆坛祭祀仪式中,他还参演了“太守”一角,他可谓是见证芦山民俗文化节发展的关键人物。日前,记者采访了陈克强,听他讲述了芦山醇厚的民俗文化。
芦山庆坛
芦山自公元前316年建县以来,这块神奇的土地孕育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勤劳的芦山人民在青衣江上游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历史文化遗存丰富,素称“汉代文物之乡”,吸引着无数中外学者、游客慕名而来。
在每一届的民俗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芦山庆坛、花灯和七里夺标,陈克强说:“油菜花节其实是给芦山的民俗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宣传芦山、提升芦山形象的同时,把芦山的民俗文化传承和发展下来了,也推动了芦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芦山庆坛是一种原始巫舞,起源可追溯至商周时期,由傩仪演变而来,汉代成型,兴于唐宋。北宋大观三年,当地人为纪念蜀汉名将平襄侯姜维,建造了平襄楼(现存)。
此后,每年八月十五日,相传为姜维殉难之日,全城高塔彩楼四十八座,并奏鼓乐,声震通城,纪念姜侯。在平襄楼由官府主持,设坛庆祭。同时,满城高搭彩楼,歌舞竞胜。
清代中期,平襄楼改名姜庆楼,并定为芦山的“总坛”。后流于民间,形成除官坛外的子孙坛、野猪坛等,均属百姓家还愿祈吉或年终酬神活动。届时,由百姓家自主,请坛班庆演神戏,以期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岁岁平安。
芦山庆坛是傩戏文化的一朵奇葩,被誉为“中国戏曲活化石”,庆坛作为一种祭祀仪式,表现出当地老百姓对粮食丰收和家人平安的殷切期盼和良好祝愿。
芦山花灯
陈克强说:“原始的庆坛娱乐性不强,百姓很少能看懂,后在祭祀时加入了花灯,一则灯一则坛,庆坛娱神花灯娱人。”
芦山花灯是芦山县特有的民间艺术,渊源较早,北宋时代是简单的民间歌舞,逐渐发展成为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小戏,融入歌舞、演奏、故事情节。陈克强说:“原始的花灯是歌颂爱情的,最动人的也是爱情,当时有‘引女莫观灯’之说,花灯的内容有点少儿不宜。现在我们在菜花节开幕式上表演的花灯是融入了现代元素的花灯情景剧和花灯情景舞蹈,增强了它的可观看性。”
经过传承和发展,吟花灯、跩花灯已成为芦山百姓精神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民俗节的影响下,芦阳、思延的学校也把花灯放在课间操跳锻炼身体。
七里夺标
在民俗节开幕式接近尾声的时候,观众都能看到芦山各乡镇夺标代表队站在会场后面的山坡上,等待夺标打鼓打响后,他们便冲下山来,抢夺标杆。七里夺标亦是古老的祭祀活动,是芦山庆坛的一种。旧时当地百姓于每年3月3日,在县城七里山七里亭举行一年一度的祈祷丰稔盛会。亭前插秧标,形成八卦六十四阵势。庆坛师挥舞法器作法祭祀,祈祷当年丰收。然后擂鼓呐喊,人们竞相跑去争抢排阵竹竿,以得竿多少算当年运气。
陈克强说:“抢得的标杆,拿去会插在秧田里,也叫秧竿,祈祷当年丰收。其实也是人们的一种信仰。”
2006年,包括芦山花灯、芦山庆坛在内的芦山县“八月彩楼会”,被正式列入四川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但是令陈克强头痛的依然是民俗文化的传承问题。目前芦山拥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3个,芦山庆坛传承人雷汝民和朱培钧已是80多岁的高龄,芦山花灯传承人裴体文也是73岁了,以后谁来传承传统庆坛和花灯,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目前芦山县体育馆正在进行最后的工程,因为明年的芦山县第七届“油菜花开·七里夺标”民俗文化节开幕式将在该体育馆举行。陈克强透露,明年的民俗节是一个新起点,和以往不同,将以崭新的面貌昭示观众。
民俗之花竞相争艳
上里年猪节
谈及雅安的民俗文化,雨城区上里镇的年猪节就是一张最好的名片。茶马文化催生的古道驿站,聚集起来的“五家口”,让上里有了浓厚的人文历史积淀。传统的过新年、杀年猪、看大戏也慢慢演绎成为了一年一度的盛会——年猪节。
新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而“杀年猪”就是雅安的传统。每年的春节,总是从农历十月以后的杀猪开始。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吃年猪肉,慰藉一年的辛苦,也为来年祈福。剩下的肉,或熏制,或腌腊,做成腊肉;有些地方则油炸,做成雅安特色的“香坛肉”。
年猪节结合当地历史文化传统,会举行“年猪祭祀”“年猪巡游”“杀年猪、喝旺汤”“评比年猪王”等活动。这是上里人对“五家”先祖的供奉,也是对茶马古道上走过之人的祭奠。
宝兴上九节
旭日东升,金黄的阳光洒向大地,宝兴藏乡的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的盛装,带着喜悦结队而行。龙灯、牛灯、狮子灯配上绚丽的服饰,让美丽的藏乡系上了喜庆的“彩带”。
初一造鸡、初二造狗、初三造猪、初四造羊、初五造牛、初六造马、初七造人、初八造谷、初九造天、初十造地。崇尚“天”的藏族同胞,用他们独特的方式庆祝自己的节日。也用赏心悦目的节目,演绎着自己民族的文化和历史。这一盛会,让他们的民俗文化一览无余。
晏场高台戏
绝唱44年,却有着400多年历史的雨城区晏场高台戏,是每年农历六月二十日晏场古镇民俗文化节上的最大看点和亮点。
台架高约1.5米,实木材料做成,下底中心钻半孔,孔之间大小与实木刚好匹配,四方紧围,做成晏场高台。小孩子依剧情手持刀、矛、蚊帚、马鞭等,身着不同的戏服,画好脸谱,演绎一场集“奇险高”于一身的精彩演出。
随着民俗文化艺术节一届一届的举办,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在川西还有这样一个小镇,保留着如此古老的艺术。这一株接近灭亡的老树,再次开出了艳丽的花朵。
石棉环山鸡节
上等腊肉、蜂蜜酒、核桃、鸡蛋、糍粑等贡品和安放祖宗灵位的白石板,盛在自家的簸箕内,由各家的男人代表用头顶着,依辈分次序在“萨巴”的带领下,排队上圣山祭祖……
每年农历的八月初九至十二日之间,石棉尔苏藏族都会用这种特有的方式祭拜他们的祖先。
动作夸张的“驱鬼舞”,特有的萨里安多曼锅庄,相互涂抹糌粑粉、追逐嬉戏、载歌载舞。这是属于他们的民俗,也是属于他们的狂欢。
一方民俗饕餮盛宴
雅安是“川西咽喉”,也是“西藏门户”,更是一条“民族走廊”。不同民族的文化在这里交融,然后衍生,并得以发展。
雅安也曾是古南方丝绸之路的门户和必经之路,是世界茶文化的源头,有着丰厚的两汉历史文化底蕴。
在这样得天独厚的环境之下,雅安形成了几乎与其他地域迥异的乡风民俗。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精品旅游项目的开发,雅安正为人们呈现一场民俗文化的饕餮盛宴。
如果说“年猪节”、“高台会”这样的盛会是用传统在展示文化,那么“菜花节”、“黄果柑节”这样的活动就是用发展来展示民俗。会节的举办也让民俗有了一个展示的平台,雅安本土的风俗文化让这些聚会有了精彩纷呈的内容。
民俗节日的举办不仅带热了一方经济,同时也让雅安成为省内外媒体关注的焦点。上里年猪节、芦山菜花节等民俗活动的举办正在推进雅安民俗文化的建设和旅游的发展,已成为雅安走出去的一张张城市名片、文化符号。
2012年6月14日至20日,中央电视台七套《乡土》栏目组一行,先后到我市名山、宝兴、芦山3县拍摄雅安特色民族民俗文化专题节目,节目播出后,全国观众将领略到雅安的民族民俗文化之美。
就在本月雨城区年猪文化节中,省级媒体、中央电视台也来到了雅安,深入雨城区拍摄以年猪文化节为主题的民俗文化专题片,展现我市乡土文化魅力,宣传地域自然、人文景观。
黄色的阳光是万物生长的动力,挖掘七彩雅安的文化之黄也必将促进这里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