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幸福产业兴 三索窝变“金窝窝”
来源: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打印
【字体:

  

三索窝景区内游人如织.jpg

  游人在三索窝景区内游玩

  “等雨季一过,新公路就要黑化了,以后从三索窝景区到县城的路程将缩短一半,游客来景区将更加方便。”天气入伏以来,石棉县迎政乡新民村三索窝景区内,彭云全的神泉农庄每天晚上基本都客满。海拔1200米的村子,一到晚上凉风习习,加之景区内有吃的有玩的,为神泉农庄吸引了不少纳凉的游客。

  紧紧围绕“把农业做成生态,把生态做成旅游,把旅游做成产业”的工作思路,迎政乡三索窝景区逐步形成了以“饮神泉、观神树、享垂钓、品金果”为主的乡村旅游特色文化品牌。直接受益的新民村人,这几年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收入增加5倍

  贫困村成脱贫示范村

  新民村共有516户村民,常住少数民族人口320人,占全村人口22.7%。这里曾被认定为省级贫困村。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75户258人,贫困发生率达18.3%,建档前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低于2700元。

  “就像变魔术一样,短短几年,村民收入增加了5倍。”新民村1组村民曾小林说。

  而这个梦想的实现,离不开那些敢于跨出第一步的新民村人的努力。

  54岁的党员,新民村村委会主任郑凤兰就是其中一个。

  “4·20”芦山强烈地震,让村里137户农房不同程度受损,灾后恢复重建,村里大胆提出将“三索窝”(新民村4组、5组)82户集中重建安置。为了实现让村民住上好房子的承诺,郑凤兰发动群众争取重建政策,硬是将新民村90%的土坯房盖成了新房。

  村民加拉伍呷是从西昌迁到新民村的,旧房在安置点中间,但多次做他家工作,他都不愿建新房。“为了解决好这一难题,我和村党支部书记一起到西昌找他的家族商谈,最后在家族的配合下做通了他家的工作,按政策享受及个人筹集,把新房建了起来。”说起这件事,郑凤兰脸上洋溢着激动的神情。

  7年前,村民推选郑凤兰为村委会主任,让她倍感压力。该如何做才能给新民村带来发展?“我是一名党员,曾经在庄严的党旗下宣过誓,要全身心投入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上,我暗下决心,要将这个贫困的高山村彻底变样。”七年前的承诺,郑凤兰如今都实现了。

  吃上“旅游饭”

  昔日三索窝成今日“金窝窝”

  三索窝是迎政乡新民村的一处小地名,这里有一眼泉水,冬暖夏凉,一年四季不干涸。

  新村建好了,景区营业了,日子过好了,游客上门了。在三索窝景区内,神泉、神树、风车、钓鱼、采摘、食宿、美景样样齐全。正是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让第一次当老板的刘仁友赚到了旅游钱。

  刘仁友有三个孩子,以前收入就靠他一个人在外打工,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随着新村建好,去年10月,刘仁友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家创业。在对口帮扶部门的支持下,刘仁友承包了鱼塘,自己动手在鱼塘周围围上篱笆,建起了垂钓平台。对口帮扶单位为刘仁友的农家乐提供了桌椅、餐具以及40只鸡苗,加上自己买的20只鸡,刘仁友家的农家乐红红火火开起来了。“别看这个鱼塘规模小,里面有750多公斤鱼,游客可以在这里钓鱼,还可以就地加工。”由于饭菜做得可口,刘仁友家的农家乐回头客很多,他时常感慨:“做梦也没想到,有一天竟然能当上老板。”

  吃上“旅游饭”的,不只刘仁友和彭云全两家,万晓鸿开的干海子鱼庄也是三索窝景区里一家独具特色的农家乐。物美价廉的消费让万晓鸿的生意越来越好。“几乎每天都会有游客来订餐,现在的收入比外出打工高多了。”万晓鸿说,从黄果柑节分会场到风车节,这里游客一天比一天多。

  “今年家中的枇杷大丰收,加上农家乐的收入,守着家里就能挣大钱。”万晓鸿高兴地说。

省内市州旅游局
新媒体网站

微信
局长信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