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传奇大院 一位传奇进士
来源: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打印
【字体:

  一座古老的四合院,窗棂上残存的雕花,依稀透露出大院昔日的恢弘气势。两张匾额上清晰可见的金字,彰显着户主曾有荣耀。三代人珍藏的画像,向世人诉说着画中人的传奇一生。郭氏族人说,这是清溪几百年间唯一跳龙门的郭万俊所居住过的房屋,又叫“郭万俊故居”。走进郭家大院,瞻仰清朝“内阁中书”大臣的匾额,聆听郭万俊不同凡响的人生故事。

  没落的郭家大院。3月3日,汉源县九襄镇满堰村的田地里,梨树的枝条正努力生长,吐出一个个含苞欲放的花蕾。满堰村5组,一座古老的四合院静静伫立在果树环绕、楼房众多的村庄里,翘起的屋角上,小鸟时停时飞,悠然自得。四合院内,86岁的郭正涵坐在木椅上,抽着叶子烟,望着正堂左右房屋上精美的雕花,一声叹息。在郭正涵的记忆里,他所居住的四合院,正厅是八列七空,两侧有厢房,四周有围墙。整个建筑全为木质结构,青瓦屋面,宽敞明亮。四合院建于清道光初年,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四合院内,残存的几扇门窗,屋檐下的几处雕花,虽布满了蜘蛛网,却也难掩昔日的辉煌。如今,四合院右侧已不属于郭家所有,房屋大多都已改造成现代的水泥房。

  四合院内,49岁的郝克全坐在屋檐下与老人们一起晒太阳。郝克全10岁时搬到四合院居住,他住的房屋,是四合院的正堂部分。郝克全将正堂的一小部分隔出,就成了他家的厨房。“听说当时修建这座房子用了一百多石粮食。”郭正涵说,“按现在造价,不用百万元,是建不成的。”正堂内,摆放着一个神龛。精美的雕刻,镀金的花纹,无不展示着工匠的技艺,也展示着当年户主的气派。与其他地方四合院神龛不同的是,这个神龛左右残存的镂空雕刻,仿佛是一只龙尾。“是的,这原来雕刻的就是龙。”郭正涵遗憾地说,“可惜后来被弄坏了。”四合院内,随处可见精美的雕刻,无不向人展示着它曾有的辉煌。

  三百年前的骄子。没落的郭氏大院,为何还能留下?时间回溯到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九襄一郭姓人家降生了一个男孩,郭家为其取名为万俊。郭万俊天资聪慧,18岁就考取秀才,然而乡试却屡试不中。郭万俊只好在当时的清溪县玉渊书院苦读。1873年,29岁的郭万俊和弟弟郭万杰一起被清溪县推荐应考。据说,因为两兄弟的学业突出,当地政府还为郭氏家人颁了一个“伯仲联辉”匾额,希望他们进京都能考取好功名。话说郭万俊两兄弟进京专心应考,而此时的当政者正是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这年乡试后的一天夜里,载淳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在西南方的一棵大树下睡觉,旁边长了很多菌子……醒来后,载淳找大臣解梦,解梦的结果是,需要在西南方向找一个名字中带“菌”或“俊”的人,而且这个人的家乡也应与树有关。

  经各省查找,终于查到一个叫郭万俊的,名字和籍贯正好符合要求(郭万俊出生地,小地名叫大木树)。不过,郭万俊的试卷并没有人碰过。于是,因为皇帝的一个梦,郭万俊荣登进士,才华得以施展。而郭万杰的名字因为与“劫”同音,而落选进士。这是一段流传于大木树关于郭万俊考取功名的传说。这个传说,有点“玄”。九襄镇卫生院退休职工郭静先,晚年一直在研究郭氏家族的历史,他通过多方考证得出结果,“当时的科举制度很复杂,郭万俊作为一个寒门学子,要经过多个层面的选拔考核才能中举。”“可能是当地人对郭万俊的崇拜,才多了这样的神奇传说。”郭静先说。如今,郭家大院内还保留着郭万俊的匾额。

  郭正涵从屋里拿出了两个匾额,其中一个上书“钦点内阁中书”,另一个上书“赐进士”,全为金字。据汉源县志记载, 汉源县自建沈黎郡以来,历尽沧桑,经济文化曾遭灭顶之灾。但汉源人奋起拼搏,力争上游的志气,世代传承。晋朝成汉时野獠入侵,积累千年的汉代文化首次遭损毁,历隋唐特别是南宋重新繁荣,在几代贤吏的治理下,黎州成为汉、番、夷和平共处的和谐治地,出现了雅安境内最早的玉渊书院。元朝黎州为土司统治,经济文化严重滞后;明末清初再遭张献忠、吴三桂36年的战乱,直到清雍正七年才改为清溪县,列入汉区,光绪二年才出现唯一的进士郭万俊。郭万俊是清溪县几百年间唯一跃过龙门者,他的事迹一直在汉源流传。郭静先说,“如今,在清溪文庙内,孔老夫子像面前跪着的就是郭万俊。”

  两袖清风叶落归根。“在九襄镇大木村我大哥郭维善家里,还保存着一幅画像。”郭正涵说着,带领记者往大木村走去。穿过阡陌小路,远望掩映在果树之中的四合院,显得更加神秘而庄重。在大木村的一幢楼房内,76岁的郭维善拿出一幅卷得严严实实的画卷。随着画纸的展开,一个“顶戴花翎”的清朝官员形象跃然纸上。仔细观察,画中人物的朝服上有一块方形锦鸡图案,有飞禽走兽,还有绣有海水和岩石的图案。据《汉源县志》记载,1873年,郭万俊中进士,钦点内阁中书,正二品大员。

  内阁中书,在清朝是个什么级别呢?清朝设六部,再设内阁和军机处。内阁掌管六部,处理国家政务,相当于国务院的领导班子。“郭万俊在清朝廷的职务,是进入了高层的,与李鸿章同朝为官。”郭静先说,“在当时的清廷中,汉人能居于如此高位,是不多见的。”当然,能居高位,必有其能力,也易让人嫉妒。时值清朝末期,国力衰退。1875年,日本开始了对中国的蚕食,到1878年,中日关系恶化。驻日本大使馆也降级成了领事馆。

  当时,李鸿章的北洋舰队还在组建中,为赢得时间,清廷决定派郭万俊到日本领事馆任职。“当时派郭万俊东渡日本,可以看出清朝廷对郭万俊的排挤。”郭静先查阅相关史料说,郭万俊在日本期间,学习先进文化,治理领事馆,为清朝廷提出了很多有效的建议。对于郭万俊出使日本,《汉源县志》评价,“代理长崎领事,听诉公允,外人称道”。1883年,郭万俊回到北京,写下了有关他在日本的见闻,他所见的明治维新,提供给当政者参考。而一个汉人,并且是文人,在当时的清廷是不受重视的,郭万俊任满回京任宗人府主事,但都是一些无实权的职务。直到光绪亲政,才重新启用了郭万俊,升吏部员外郎可保御使。

  据《汉源县志》记载,1889年其祖母、父母先后病危,盼俊回家探视,俊因国事繁重,内忧外患,日理万机,难以抽身回家探视,祖母父母同年先后逝世。光绪26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作为汉人,郭万俊自然没能和皇帝们一同“移驾长安”,依然留在北京。郭万俊和同僚组织民众,支援军队。郭万俊等人,在北京与八国联军周旋,接受着远在外地躲难的慈禧太后的遥控指挥:议和。议和成功后,郭万俊被封为“守国功臣”。“这个守国功臣,对于郭万俊来说,应该是很痛苦的。”郭静先说,“恨不是武将,恨朝廷无能……”

  1902年,郭万俊卒于职守。后人评价说,郭万俊是有史以来的大清官,两袖清风。如今,郭万俊的故居还在满堰村,郭万俊的坟墓位于九襄镇大木村的山坡上。“现在我们只希望族人能保护好郭万俊的故居,也希望郭万俊的故事能让世人所知。”郭静先说。

省内市州旅游局
新媒体网站

微信
局长信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