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跨越 新生活更加美好——纪念“4·20”芦山强烈地震五周年特别报道(中)
来源: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打印
【字体:

  又是人间四月天,草长莺飞春意浓。

  在灾后重建新村——天全县南天新镇,为期半个月,集休闲、度假、养生、科普为一体的风筝文化艺术节,不仅给游客们带来体验的乐趣,也让村民高国瑞夫妇的小吃摊和自行车租赁“火”了一把。

  新家、新业、新生活……一开始,芦山地震灾后重建的立足点,就不是“修旧如旧”“原地起立”,而是借势借力“跳起摸高”、补齐差距短板、均衡协调发展、逐渐蜕变重生。

  穿越灾难的五年过去了,寓重建于发展中,昔日的地震灾区实现跨越发展:基础设施实现大改善、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脱贫攻坚深入推进,灾区“造血”功能更强了、百姓生计更有保障了、经济发展更有后劲了。

  这一切美好,向所有关心牵挂雅安的人们展示着新景新面貌、新路新生活。

  


灾区群众载歌载舞歌颂好日子

  


灾区孩子们在新校园里快乐学习成长

  一、我们补齐短板、行稳致远,不断打牢发展基础

  “天气暖和了,枇杷再不修枝、疏果,就要错过最好的时节了。”4月11日,阳光明媚,在宝兴县穆坪镇国道351线对岸,村民徐子芳在自家的果园里忙碌着,期待着今年的好收成。

  “以前交通不方便,满树的枇杷卖不完烂在了地里,现在路‘好’了,我家的枇杷也不愁卖了。”去年尝到了甜头,今年徐子芳管护果园的信心更足了。

  改变源自灾后重建新建成的国道351线。

  长期以来,从雨城区到宝兴的唯一通道是省道210线,但由于公路沿山而建,在连续经历了“5·12”汶川特大地震和“4·20”芦山强烈地震后,沿途山体地质状况不稳定,一遇汛期下雨,经常因掉落飞石而引发交通事故。为确保安全,汛期下雨时,省道210线不得不进行管制。

  在灾后重建中,国道351线,作为“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程进行规划、建设。这条路起点位于天全县多功乡,连接国道318线,经芦山县飞仙关镇,顺接宝兴县境内的原省道210线,止于夹金山山顶宝兴县与阿坝州小金县交界垭口处,路线总长154.13公里。建成后,雨城到宝兴的车程从两个小时缩短到一个小时,为沿途群众出行系上了安全带,并将沿途一个个产业的珍珠串在一起、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五年间,不止是国道351线全线贯通,有关交通设施的喜讯接踵而至:国道108线改造全面完成,国道318线全线通车,芦山乡村旅游环线建成通车,震后开工的川藏铁路成都(朝阳湖)至雅安段顺利推进、雅康高速公路雅安至泸定段通车……灾区对外大通道初步形成。

  就在地上的路网四通八达的同时,天上的电网也经历了一场脱胎换骨。

  “4·20”芦山强烈地震以来,国家电网公司充分发挥集团优势,推进雅安电网灾后重建,五年投资48.71亿,推动雅安电网主网、城市配网、农网和电网输变电装备水平实现全面跨越,在有力促进雅安电网全面提升的同时,更满足了灾区灾后重建用电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历史告诉我们,基础设施不改善,建美丽新家园就是空谈;现实告诉我们,基础设施不夯实,产业发展就没基础。

  我市灾后重建的过程贯穿着补齐差距短板、均衡协调发展的理念。

  我们看到,灾区基础设施重建带动城乡硬件同步改善,城乡一体的交通网、供水网、供电网、信息网功能正不断提升,长期制约灾区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我们看到,在中心城区实施北、南两条外环线、 “一城两线四出口”“一江三河”、陇西河大桥等一批基础设施惠民工程,有效缓解制约主城区通行和发展的突出问题,城市承载能力大幅提升。

  我们还看到,以汉姜古城、龙门古镇、飞仙关镇、灵关新镇、南天新镇等“一城四镇”为代表的一批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小城镇,呈现出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新景象。

  二、我们依托重建、守住底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在芦山县龙门镇,现实版“借鸡生蛋”的故事天天都在上演。

  龙门镇红星村高家坝组村民卫林患有视力二级残疾,长期处于贫困线下的他就是通过“借”来的500只蛋鸡,在2016年底脱了贫。

  帮助卫林开启幸福生活的正是芦山县通过灾后重建在龙门乡引进的钱记鸡业公司。

  “挣票子带上乡亲”,钱记鸡业实施“借鸡生蛋”助农增收工程。为解决农户养殖过程中养不活、卖不掉、没本钱等问题,由企业向贫困户提供成年蛋鸡,并对其进行无偿养殖技术培训,如在养殖过程中,农户遇到销售困难等问题,该公司将以保底价格回收鸡蛋,降低农户养殖风险。

  在芦山县,已有不少村民靠着向钱记鸡业“借鸡生蛋”实现了脱贫增收。

  重建中,我市把灾后重建与脱贫攻坚相结合,统筹恢复重建与扶贫解困,使灾后重建的过程成为脱贫攻坚的过程。

  时间定格到今年2月7日。

  在荥经县烈太乡虎岗村,16名贫困户领到了牛背清泉水业发放的2017年“分红”,这是他们去年3至12月的“投资”所得。

  虎岗村是荥经县烈太乡唯一的中高山村和贫困村,村民们喝的水来自海拔1800米的山泉,由于村内缺乏支柱产业,村民想把山泉水变成脱贫的资源,却苦于没能力。

  2015年,虎岗村取水送到质检部门检测,发现山泉水质达到国家一类饮水标准,村民们大喜。在多方帮助下,虎岗村成功引进一家农资有限公司建起水厂。村上与企业探索利益共享机制:水厂每销售1桶水和1瓶水,就分别向虎岗村捐赠0.1元、0.01元,每年向村集体固定支持1万元;此外,由水厂提供担保,政府贴息为每户贫困户贷款5万元,作为入股资金分红;除贫困户外,村民也可入股,收益按第一年8%、第二年9%、第三年10%的方式分配。

  经过9个多月的奋战,虎岗村的发展进入“快车道”。水厂还提供了就业岗位,16名村民在家门口打工赚钱。“沉睡”的资源变成“流动”的财源,村里结合实际,通过整合提升村域资源等举措,把集体经济做大做强,让村民脱贫。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我市作为西部山区、革命老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地震灾区,贫困问题突出,攻坚任务艰巨。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市扎实推进省委“五个一批”特别是“灾后重建帮扶一批”工作,聚焦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退出及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三大任务”,紧抓“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机遇,依托重建力量促进脱贫攻坚,走出一条灾区重建与脱贫攻坚互融互促的新路。

  告别贫困,我市正向着同步小康的道路前行。

  三、我们重构“筋骨”、夯实“底盘”,汇聚发展新动能

  4月5日,清明节,名山区牛碾坪景区。

  尽管天空细雨纷飞,但是景区停车场内依然停放着来自成都、德阳、重庆等地的许多私家车。

  来自德阳的余玲艳一家一进景区就被眼前如诗如画的景色迷住了:一畦畦茶园在山间梯次展开、一垄垄茶树泛着春的新绿,一个个芽尖苍翠欲滴、一条条茶园绿道穿插其间。

  漫步在茶园绿道中,闻着清新的茶香、体验着采摘和制茶的乐趣……余玲艳一家倍感新鲜。

  让余玲艳想不到的是,这个让人流连忘返的景区,曾经只是个有着单一种茶功能的“望天田”。

  就在今年“清明”小长假期间,牛碾坪景区接待游客7.5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126.67万元。

  在重建中,我市以绿为底色,着力推进国家茶叶公园建设,以茶为主题,以茶基地为载体,以旅游为内容,以市场为动力,将茶园建成旅游景区,将茶产品开发成旅游产品,将茶文化打造成旅游品牌,推动以茶为核心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从荒山到绿山,从茶园到公园,从茶区到景区,牛碾坪完成“三级跳”,实现华丽转身,美了乡村、也富了百姓!

  中峰乡海棠村四组的返乡农民工黄炳良就是受益者之一。

  以前在外地打工的黄炳良,在牛碾坪景区旁边开了一家茶家乐,不用背井离乡,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

  “在外打工一个月除去生活费,结余的并不多。如今,开上了茶家乐,在家挣的钱更多了。”在名山区,越来越多的人像黄炳良一样返乡创业。

  镜头转向芦天宝飞地园区。

  位于永兴片区的天全“园中园”内,四川锐锅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任人郑咏正在标准化的食品加工厂房内,做着正式投产前的准备工作。

  郑咏在微信里将麻辣小吃卖到了全国各地,随着销售代理的增加,郑咏急需扩大生产规模。

  正当郑咏在为土地、厂房、资金等苦恼时,得知位于飞地园区的天全“园中园”已有建好的标准厂房。

  “这样的标准厂房,只需进行装修就可以拎包入驻。”郑咏说这正是灾后重建给创业者们带来的“福音”。

  “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国务院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提出,选择适宜区域,设立芦山、天全、宝兴三县飞地产业园区,作为产业转移和发展的载体。

  依托芦天宝飞地产业园,天全“园中园”启动建设,如今已有4家企业入驻。

  灾区要发展,需要产业来支撑。

  为弥补产业短板,立足本地工业基础薄弱、生态保护责任重大的实际,一个个飞地工业园区实现了“借船出海”“借鸡下蛋”,为厚植灾区发展新优势提供了动力源泉。

  把灾区生态资源作为灾区发展的根本优势,在重建中体现生态理念、生态智慧,实现绿色生产、绿色生活。依靠新村新居广泛兴起的生态旅游产业,已成为灾区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的一个缩影,这个户户参与、人人受益的富民产业正在向广度和深度延伸。

省内市州旅游局
新媒体网站

微信
局长信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