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树叶,一棵茶树,立于天地,含雨露,吸灵气,抵冰霜,御酷暑,用它生命的奇迹带给我们祝福。我们应当感恩它,用我们的心灵,用我们的身体,真实感悟。” ——茶人王龙
八所高校茶友
再聚清华听茶
5月23日,清华大学旧经管报告厅内茶香四溢,座无虚席。著名茶人王龙老师的《如是喝茶——茶外寻茶,真味难求》讲座吸引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高等学府的百余名爱茶学子、多国留学生、教授。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程钢、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戚学民等嘉宾应邀出席。
王龙从茶的名称和别称开讲,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茶的用途、演变、分类、工夫茶的由来等。讲到“茶的品饮”,王龙老师以“香从汤里过,韵自喉底来”这句话,高度凝练了自己多年来关于饮茶的感受。
生动的讲解过后,王龙为大家带来了宋代“点茶”演示,引得现场茶友热烈掌声。宋代是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上至王公大臣、文人僧侣,下至商贾绅士、黎民百姓,无不以饮茶为时尚,饮茶之法以点茶为主。宋代的点茶形式是将团饼经炙茶后将茶碾磨成粉末状,然后再用筛罗分筛出最细腻的茶粉投入茶盏中,即用沸水冲点,随即用茶筅快速击打,使茶与水充分交融并使茶盏中出现大量白色茶沫,然后在上面幻化山水花鸟图案。
接下来,清华大学的才女们为大家献上插花、茶艺、古琴表演。在随后的互动环节,二十余名师生相继提问,王龙的回答引得全场掌声阵阵。
讲座尾声,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戚学民教授,上台发表了自己的感受。一句“今天,我终于知道了什么叫做‘津津有味’!”引得全场一片欢笑和掌声。
“茶,携带着天地之灵气,自然的丰盛,携带了制茶人的艰辛,本身就具有生命的奇迹。茶,就像人的生命,是无法选择出身的,它可能生长于山顶,或长于山谷;也许是台地,或成古树,但它为我们展示了生命中最精彩的呈现。我们可以去品评它,去谈论它,或许可以分个高低,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该从心底尊重它,去感恩每一杯茶,让我们‘如是喝茶’吧!”王龙的一段心语,圆满结束了此次清华园享茶之旅。
会后,王龙与戚学民、日本及台湾留学生及部分清华学子,再赴清华园“荷塘月色咖啡馆”饮茶交流。
据悉,去年11月20日,王龙在清华大学首次开讲茶文化,《茶界无疆——让我听懂你的语言》主题讲座引发众多师生好评。这是王龙第二次接受该校邀请授课。
北大“周六茶会”
细品蒙顶甘露
“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一场夜雨,给北京带回了凉爽。伴着缕缕茶香,北京大学茶学社举办的“周六茶会”在一片祥和、欢喜的气氛中进行。
“周六茶会”是北京大学茶学社的固定活动,1993年社团成立至今,已延续二十余年。本次茶会,北大茶学社特别邀请《茶风雅颂》杂志主编王龙,作为活动主持和茶会主泡。
除了北京大学茶学社的学生,还有清华大学茶文化协会、北京语言大学找茶社、大嘉茶事的茶友,以及日本、台湾留学生参与了本次活动。
“琴里知闻唯绿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王龙首先为大家冲泡了他亲手制作的“蒙顶甘露”绿茶。蒙顶甘露为中国十大名茶、中国顶级名优绿茶中烘青类卷曲型绿茶的代表。
一杯一杯享受着香气馥郁、鲜爽甘醇的茶汤,一些同学们不约而同地赞叹着蒙顶甘露,也有一些同学提出自己的疑问:蒙顶甘露跟其他绿茶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作为这款茶的制作者,王龙向大家介绍:“蒙山种茶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品质极佳。蒙顶甘露是蒙山茶的代表之一。高海拔的窝子茶(老川茶)是制作蒙顶甘露的首选原料,能保障其鲜嫩爽口的滋味以及馥郁的嫩香。鲜叶采摘后经摊放、高温杀青、头揉、炒二青、二揉、炒三青、三揉、整形、初烘、匀小堆、复揉等工序制成。其中,传统的烘青工艺对温度的把控尤为关键。”
“我每年制作蒙顶甘露,就是为了让大家不忘川茶的魅力。”在全球茶文化发源地——雅安土生土长的王龙,从小就浸泡在茶的世界里。因为对蒙山茶的独特热爱,他每年春季都会到蒙顶山,使用传统工艺,亲自制作一锅蒙顶甘露。
茶会中途,清华大学茶文化协会会长夏虞南,也加入到泡茶队伍之中,开始了一款“正山小种”红茶(产地:福建省武夷山桐木关)与“君子红”(产地: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的对冲品饮。同样是福建的红茶,风格表现迥异。正山小种汤色金黄,有桂圆香;君子红汤色浓艳,滋味甘甜。
随后,同学们依次品饮了“中华红(千年古树红茶)”、传统工艺的铁观音(橄榄碳焙火)。不论是“中国红”的耐泡程度之高,还是橄榄碳焙火铁观音呈现出来的“观音韵”,都让人惊叹。王龙一边泡茶,一边对每款茶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并解答了学子们提出的疑惑。
北大未名湖畔,短短的几个小时……一群爱茶学子,共享茶之真味。
会后,北京语言大学找茶社的郝安琪说:“讲茶时,他神采奕奕口若悬河;玩乐时,他搞怪卖萌谈笑风生。为了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茶、热爱茶,他不辞劳苦。他是真正的爱茶人。” 北京大学茶学社的余腾辉评价:“以茶会友,高朋满座。神游祖国大江南北,畅游华夏古往今来。”清华大学茶文化协会的夏虞南感叹:“岂曰无茗,与子同杯。”无疑,王龙此次的清华北大讲茶之行,是接地气的,赢得了广大爱茶学子的认可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