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5·12”汶川特大地震影响,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卧龙核桃坪基地从2008年5月中旬起,开始了自设立以来的首次圈养大熊猫大转移,那些在地震中受灾的大熊猫踏上了另一片生存的乐土——雅安。雅安,成为全球最大的大熊猫避难场所。雅安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大熊猫打造了一艘繁衍生息的“诺亚方舟”,而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峡基地再次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其实,雅安从来都是大熊猫生长的乐园,良好的植被和生态环境、全民对大熊猫的保护意识……为大熊猫的生存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震后近三年来,从卧龙转移到雅安的大熊猫在“熊猫首都·生态天堂”重获新生,在这片秀雅宁安的乐土上生活、繁衍……
40多只大熊猫紧急避险转移。时间回到2008年5月12日下午,当特大地震袭来时,卧龙巨石翻滚、漫天尘土,能见度十分低,人们不时能听到大熊猫受到惊吓后发出的惨叫声。当强烈的晃动过后,水电中断,通讯瘫痪,整个卧龙一片狼藉。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卧龙核桃坪基地的32套大熊猫圈舍中,14套被彻底毁坏,18套严重受损,大熊猫医院成为危房,63只圈养大熊猫中,1只失踪,1只死亡。震后,由于食物紧缺,卧龙保护区内的一些观赏竹被用来给大熊猫充饥,那些刚刚经受了特大地震惊吓,又饥饿难耐的大熊猫甚至连圈舍周围的野草也不放过。此时的卧龙,大量山体滑坡,生态系统破坏严重,已不再是大熊猫的生存乐园,转移大熊猫成为迫在眉睫的一件大事。在随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卧龙开始了自1980年设立以来,首次对全部圈养大熊猫的避险转移。40多只大熊猫分批次被安全转运到了雅安,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碧峰峡基地再次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而雅安则成为全球最大的圈养大熊猫避难所。当得知卧龙大熊猫大部分要转移到受灾相对较轻的碧峰峡基地后,雅安市委、市政府给予了全力支持,派出队伍到夹金山顶,全程护送大熊猫到雅安;对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积极协助解决他们在雅安的居住、办公室及碧峰峡基地增建大熊猫圈舍等问题。
雅安架起大熊猫转移“生命线”。2008年5月16日,在省林业厅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下,市林业局工作人员紧急采集了10多吨新鲜竹子、竹笋,驾车翻越风雪夹金山,连夜送往卧龙,为卧龙大熊猫解燃眉之急。在宝兴县,当得知卧龙的大熊猫正在受饥饿之苦时,当地群众积极主动砍伐自家竹子,为大熊猫采集口粮。从5月18日开始,每隔3天,雅安就会向卧龙运送一次竹子、竹笋,有效地缓解了卧龙大熊猫“断粮”危机。5月18日凌晨,8只参加北京奥运会的大熊猫经巴郎山、小金、夹金山、宝兴,来到雅安,然后转运至成都,再乘飞机到北京。为了确保“奥运大熊猫”的安全,需要增派交警到小金县日隆镇为大熊猫护航。接到任务的天全县公安交警于凌晨1点30分驾车冲进了夜雨中。行车6个多小时,在清晨7点整准时到达日隆镇,等待运送“奥运大熊猫”的车队。在余震不断、巨石滚落的夹金山上,为“奥运大熊猫”护航的雅安交警始终行驶在车队的最前端,带领车队在崎岖的山路上前行。经过近24小时的护航,装运大熊猫的车队安然无恙地驶上了成雅高速公路,向成都方向前进。卧龙大熊猫最大规模紧急疏散,全球都在关注,在每一次的装运过程中,我市境内沿途县区森林公安民警一路护送,在漫漫路途中洒下辛勤的汗水。大量大熊猫转移到碧峰峡基地,一时间造成基地内的大熊猫圈舍严重不足。为此,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决定扩建圈舍,修建20套永久性圈舍、17套临时圈舍。6月13日,市政府便召集市、区有关部门和碧峰峡基地,就圈舍扩建进行专题研究。很快,一幢幢宽敞舒适的大熊猫圈舍在碧峰峡基地建成,大熊猫结束了“打堆堆”的群居日子,恢复了“单身贵族”的生活。
爱心饲养确保大熊猫健康。大熊猫全部安全转运出卧龙,在新的环境中,它们的生活状况和身体、心理健康牵动着所有人的心。地震过后,大熊猫受惊不小。为了最大程度减弱大熊猫在地震中受到的惊吓,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专家为大熊猫制定了心理辅导课程。郑元明是一个经验丰富的饲养员,在第二批大熊猫转运过程中,他随车队来到了碧峰峡基地。“地震发生后,大熊猫不停地在圈舍里走来走去,显得烦躁不安。我们轻轻喊它们的名字,当听到熟悉的声音后,它们才慢慢平静下来。”回忆起地震发生后的情景,郑元明这样说到。由于大熊猫本身的适应能力比较强,加上饲养员的精心照顾,大熊猫很快恢复了正常。卧龙大熊猫转运到碧峰峡基地的几个月内,人们时常能够看到在大熊猫圈舍外,饲养员端着盘子,蹲在地上,用手不停地抚摸着大熊猫,一边喂它们吃东西,一边和它们说话,一旦大熊猫表现好,还会不失时机地夸夸它们,就像是在表扬自家的小孩一样。这就是在对“心理受伤”的大熊猫进行心理辅导,是对它的爱心饲养。通过这样的交流对话,可以让大熊猫感到安心,使它们逐步恢复原本的生活状态,减少地震带给它们的恐惧。转移到雅安后,卧龙的大熊猫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三年来,从卧龙“搬家”到碧峰峡的大熊猫们怡然自得地生活着,并在雅安这块乐土上繁衍生息。
新生命增添大熊猫家族活力。2008年7月6日清晨7点52分和8点36分,从卧龙转运到碧峰峡的大熊猫“帼帼”在发情配种119天后,顺利产下一对龙凤双胞胎,这也是汶川特大地震后,全球最早出生的圈养大熊猫宝宝。由于得到了精心的照顾,这对双胞胎长势良好,并在满百日的时候被著名影视歌三栖明星黄晓明认养,从此有了个明星“爸爸”。2008年,刚从卧龙转运到碧峰峡的大熊猫妈妈们,犹如在进行接力赛,先后产下幼仔13只。2009年,在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专家们的悉心照顾下,大熊猫顺利完成了配种和生育工作,产下了16只健康活泼的大熊猫宝宝。2010年,生活在雅安的大熊猫们一共产下16只幼仔,再一次创造了大熊猫繁育史上的神话。而在地震那一年出生的大熊猫宝宝们,如今大部分已经成为了世人眼中的“大明星”,因为它们中的10只大熊猫到了上海世博会,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了国宝大熊猫的无穷魅力。在雅安碧峰峡基地,可爱的国宝也吸引着来自各国的“熊猫迷”,他们纷纷来到雅安,一睹大熊猫的风采。今年3月,生活在碧峰峡基地的大熊猫迎来了恋爱择偶的最佳季节,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适时启动了新一轮大熊猫繁殖计划,相继为进入发情高潮期的大熊猫牵线搭桥,促使它们参与配种。到今年七八月份,我们又将迎来更多的大熊猫新生命。随着新生大熊猫的不断降生,大熊猫家族也越来越庞大,为大熊猫种族增添活力。
形成全球最大海归派大熊猫种群。震后两年多来,大熊猫带给了人们无限的欢乐与希望。“奥运大熊猫”从北京载誉归来;大熊猫“团团”“圆圆”踩着渐渐消融的薄冰从雅安启程赴台湾定居,架起了雅安和台湾的友谊与合作桥梁。今年,步入成年的“团团”“圆圆”开始了“造猫计划”,繁育后代;大熊猫“网网”“福妮”前往澳大利亚南澳洲阿德莱德动物园旅居,开创了大熊猫从北半球到南半球转移的先例……但更令人欣喜的是,出生海外的大熊猫在这期间也陆续回国返家,形成了全球最大的海归派大熊猫种群。自1996年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第一只大熊猫被送往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园开展科研合作以来,研究中心不断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国际国内的科研交流,分别与美国华盛顿国家动物园、圣地亚哥动物园、日本神户王子动物园、泰国清迈动物园、奥地利美泉宫动物园、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动物园、新加坡野生动物保育集团等国外大熊猫饲养单位结成科研合作伙伴关系。而多只大熊猫先后被借到国内外的动物园或科研单位开展科研合作与公众教育工作,有力整合了科研技术资源,促进了大熊猫保护事业整体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先后走出国门的14只大熊猫,在异域他乡成功繁育了大熊猫幼仔13只,成活9只。2004年3月13日,大熊猫“华美”作为第一只回国的“海归大熊猫”,顺利回到卧龙后,又陆续有5只大熊猫返回研究中心,并在工作人员的精心照料下,健康快乐地生活着,有的成为了“英雄妈妈”,有的成为了重点培养的种公兽,有的则正在为当父母而努力……随着2010年9月26日,大熊猫“苏琳”“珍珍”两姐妹的回国,我国目前已经先后有6只在海外出生的大熊猫返回了碧峰峡基地。为了更加全面细致地照顾这群特色鲜明的大熊猫,充分展示中国政府多年来积极开展大熊猫科研保护国际合作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以及海归大熊猫在雅安的生活状况,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在碧峰峡基地特意挑选了环境幽静的豹子山区域,改建成为“海归大熊猫乐园”。如今,在“海归大熊猫乐园”里,居住着“华美”“美生”“福龙”“泰山”“苏琳”“珍珍”6只“海归大熊猫”,它们吸引着来自全球各地的“熊猫迷”争相来到雅安,只为一睹大熊猫的风采。
启动野化培训让大熊猫重返山林。2009年4月29日上午,正值青春妙龄的美女大熊猫“泸欣”,经碧峰峡基地专家们的精细调理后,正式“出嫁”石棉县境内的四川省栗子坪自然保护区,重归山林,成为全球首只易地野外放归的大熊猫。此后,相关科技人员将对大熊猫“泸欣”进行长达3年不间断的追踪监测,了解它如何在一个全新环境中生存并与当地大熊猫融合交流。从监测情况来看,“泸欣”的新生活良好,已经成功融入到石棉大熊猫种群中,找到了自己的新家园。其实,我国一直致力于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工作,以期能够让更多的大熊猫回归山林。2010年6月,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重新启动因地震而暂停的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工作。同年7月20日,4只怀孕大熊猫“草草”“紫竹”“英萍”“张卡”从碧峰峡基地转运到卧龙核桃坪野化培训基地,而以母兽带仔为特征的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第二期项目也进入正式实施阶段。整个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第二期项目采用怀孕母兽野外产仔带仔野化培训方式,使受训的大熊猫幼兽能够获得更多的野外生存技能学习机会。同时,科研人员也充分运用先进监测技术,穿上特制的大熊猫服装开展研究,基本杜绝人为干扰,并在适当时期引入天敌的声音、气味等方式强化培训,而这些方式将使受训大熊猫获得野外生存能力,加大受训幼兽在野外放归的几率。8月3日,大熊猫“草草”顺利产下一只幼仔,这使得整个野化培训项目又迈出了关键的一步。经过近半年的成长,“草草”幼仔已经长得十分活泼可爱了,好动的小家伙时常会趁妈妈不注意的时候,偷偷爬上10多米高的树上。研究人员发现,随着野化培训的时间越长,幼仔也更为机灵,生存能力和野性也较刚出生时更强,幼仔每天白天几乎都呆在树上睡觉,半夜才会下树来找妈妈吃奶和玩耍。天一亮,它又会回到树上,形成了典型的昼伏夜出的状态。而作为妈**“草草”似乎也对幼仔管得越来越少,不再亦步亦趋地盯着幼仔了。今年2月20日,大熊猫“草草”带着幼仔离开了生活5个多月的小型野化培训圈,被转入了海拔更高、面积更大的中型野化培训圈,开始新的生活。在新家里,科研人员将会综合运用热红外视频监控系统、RFID社区门禁监控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无线电定位和GPS定位等先进技术对“草草”母子进行全方位监测和数据收集,以便对大熊猫母兽孕激素和应激激素变化、幼仔的生长发育比较、母幼行为比较等方面进行研究,进一步探索幼仔在野外环境里的适应情况。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草草”的幼仔就将更加适应野外的生活,为大熊猫家族重返山林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