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雨城区多营藏茶村藏茶村一组团Ⅰ期工程(核心区)建成投运,图为雨城区多营镇中国藏茶城今貌。
6月8日,端午节前一天,雨城区上里古镇开展端午节传统民俗文化体验活动。游客们兴致盎然地参与“穿越”,与当地群众一起欣赏古琴雅集、吟诵楚辞、射箭、缝香囊;除了文化体验,前往古镇旅游的外地游客还带着“洗肺”的目的。作为天府之肺,雨城区每年以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着万千游客。
上里镇共和村侨爱新村聚居点距离上里古镇一公里左右,当地居民依托节日与景点办起的农家乐生意红火。经过灾后重建,附近的十余个新村构成了景区的大后方,承担起分担上里古镇接待压力,扩充上里古镇旅游内涵的重要任务。
震后老牌景区焕发生机,是人们对雨城区旅游公认的评价。
早在10多年前,雨城区以碧峰峡、上里古镇等多家A级旅游景区为支撑,已是著名的旅游目的地。然而,近几年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发展略有滞后。
如何摆脱困境?
重建中,雨城区一直在思考:将资源优势转化为资本优势,将文旅、农旅结合,加快雨城生态文化旅游提档升级,实现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提升发展。
民俗文化融入
节庆内容丰富
“这是我第三次来雨城,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感觉。”参加了端午节民俗文化体验活动后,来自成都的游客王林说道。
王林对自己的三次游览做了概括,赏美景、感受文化、体验民俗。
“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这块金字招牌高度概括了雨城生态之美。而文化和民俗的挖掘,增添了雨城的魅力,让雨城成为一个色彩斑斓,来了还想来的地方。
从青衣羌国到茶马互市,再到西康往事,川西独特的历史文化风情,赋予了雨城独特的魅力。
在景区旅游项目开发上,雨城区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将市场与文化统一结合,并付诸实践。
根据雨城区喝旺汤、吃年猪酒的传统民俗,该区的“年猪旅游文化节”截至2016年已经办了11届。特别是今年4月20日,随着雨城区32个新村聚居点修建完成,雨城全域范围内景区道路交通实现改造提升,景区硬件设施上档升级,“年猪文化节”成为雨城区独特的民俗节庆文化旅游活动名片,也成为了雨城区的一张旅游邀请函。
“喝旺汤、赏民俗、到雨城过新年”的理念逐步扩散,家喻户晓。
一年之中,如果仅有春节前夕的年猪节活动,略显单调。端午节,雨城区在青衣江上赛龙舟、上里古镇举办端午节民俗体验,热闹程度不亚于年猪节。
“民俗与景点的结合,提升了雨城的人气,扩大了在外的知名度。”雨城区文旅体新广局有关负责人说道。
景区承载文化
展示回味悠长
雨城区是千年藏茶的发源地和川藏茶马古道的起始地之一,至今仍是藏茶的重要产区,产藏茶8000吨,占藏区茶叶总销量的80%以上,藏茶产品远销欧美、俄罗斯、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
毫无疑问,“藏茶”是雨城区一张显眼的文化名片。
如何做活藏茶这张文化牌,使其承担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使命,实现旅游的提升?
重建中,多营藏茶村应运而生。
今年1月,雨城区多营藏茶村藏茶村一组团Ⅰ期工程(核心区)建成投运,这里有世界茶种园、藏茶文化展示馆、藏茶展销区、藏茶文化主题客栈等功能设施。
其中,藏茶文化展示馆以“熊猫家园、世界茶源”为主题,运用传统和现代手段,全方位展示千年藏茶历史与文化。世界茶种园按照“处处景观、步步风景”的理念打造,集中展示国内外优良茶树106种;园内设置“十处景观、百种茶树、千亩公园、万步游道”,是集观光旅游、文化展示、教学科研、采摘体验等功能为一体的茶文化主题公园。
这样的藏茶村、藏茶文化引世界关注。
5月下旬,在雨城区多营藏茶村,面对CCTV-4国际频道《走遍中国》栏目摄制组的镜头,茶人王霏以及她的弟弟王盼攀,在电视镜头下向世界传播中国藏茶文化。
然而不仅如此,作为“中国藏茶品牌形象大使”,王霏还带着藏茶文化走向德国、法国、意大利、新加坡、南非等国。今年6月,她又应邀前往毛里求斯传播茶文化。
“如果只有静态的景区,文化传播力度显然不够,优秀的茶人主动投身在藏茶文化传播中,将文化变活,在向外打出知名度的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雨城区文旅体新广局有关负责人说道。
而“政府搭台、社会参与、企业唱戏、群众受益”的路子,为藏茶村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发展中,藏茶村由区属国企西康藏茶集团主体控股经营、实行市场化运作。该公司整合雅安茶厂、吉祥茶业、兄弟友谊等7家企业力量抱团发展,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科研团队+基地+农户”机制,致力打造中国藏茶文化创意研发产业基地和全国唯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藏茶产业综合体。
除了藏茶村,雨城区博物馆、雨城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系列文化招牌,在雨城的旅游发展上抒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通过文化窗口吸来了真金白银。
景点串联景点
旅游产业富民
今年5月,东方园林产业集团向雅安碧峰峡投资50亿元的“东方碧峰峡1+X发展战略合作项目”正式签约,并入选成为“国家重点旅游项目”,在东方园林产业集团的助推下,将碧峰峡打造成中国国际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的构想,正一步一步成为现实。
碧峰峡景区是实现全域旅游的一个代表。在灾后重建中,围绕“实现全域旅游中国梦,打造处处风景新雨城”的总体目标,雨城区以旅游产业灾后重建为契机,完善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规划旅游发展,深入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全面发展休闲体验、养生养老、乡村度假、山地运动等高端度假旅游,提升雨城旅游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这个端午节,碧峰峡镇庙后村村民郭云贵又忙得不亦乐乎,依靠经营农家乐,农事体验等项目,重建后搬进新家一年多来,他的生活蒸蒸日上。
郭家生活的改善得益于雨城区推动的景区串联乡村旅游的政策。庙后村的身后便是著名的碧峰峡景区,以碧峰峡景区为带动,串联乡村旅游发展,使田园变公园,农产品变商品,让周边农民受益。
“在做大旅游产业的同时,也要做细乡村旅游,把旅游资源变成旅游资本,并延伸旅游的产业链,带动更多农民致富。”是雨城区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的一条清晰思路,也是雨城区的理念创新。
不仅是庙后村。
立足“成渝城市群2.5天休闲度假目的地”定位,围绕已有的单个旅游景区(点)建设,雨城区把农业产业园区和周边森林、水利景观、文物文化景点、幸福美丽新村等进行整合,配套完善休闲度假旅游要素,建设成为新型旅游景区,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由小型、分散向规模化聚集发展,把每一个农业园区打造成精品旅游景点,把每一个美丽新村打造成精品旅游景区,把每一个特色乡镇打造成旅游集散地,实现“大农业”与“大旅游”的有机结合,实现由“农业孤岛”向“农旅综合体”的快速转变。
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灾后重建,雨城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成效显现,32个新村聚居点成为游玩的新去处,金凤山景区已获评国家4A级景区,碧峰峡争创5A级景区正在抓紧推进中,周公山景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部完成,正在积极创建4A景区,上里古镇在重建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沿着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子,雨城稳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