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宝兴河珍稀鱼类市级自然保护区灵关救护中心正式挂牌运行,对雅安珍稀鱼类的关注再次被市民所重视。
近年来,生态环境一直是雅安提倡的名片,但河流的开发和非法捕捞却对野生鱼类生存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不少市民担心,雅安野生鱼类的生存境况究竟还好吗?在雅安,又有哪些措施来保护珍稀鱼种?
雅安“鱼”文化
提起雅安,人们必然会想到“雅安三绝”——雅鱼、雅雨、雅女已经成为了雅安的城市符号。
周公河,其水清澈见底,环周公山缠缠绵绵上百里。河里石缝,岩壁之下,藏匿着一个传奇——这就是三雅之一的雅鱼,雅鱼是雅安青衣江中特有的鱼类。鱼身青黑修长,肉嫩味美。
关于雅鱼,在民间有许多传说。
传说一,雅鱼头骨暗藏一柄“宝剑”,为战国时苏秦离间诸国后,车裂生亡,其佩剑滑落江中,为雅鱼收藏,以至于成为日后鉴赏雅鱼的“防伪标记”:有剑则真,无剑则假。
第二种传说更广泛地为人所知——相传女娲在补天时,将一把宝剑落入江中,化作雅鱼,所以鱼头中会有一枚酷似宝剑的骨刺,剑柄、剑把、剑刃概概如生。
其实,野生雅鱼也是雅安珍稀鱼种之一。
雅鱼,又名丙穴鱼、嘉鱼、丙穴嘉鱼,学名裂腹鱼,分为重口裂腹鱼、齐口裂腹鱼、隐鳞裂腹鱼、异唇裂腹鱼四个品,裂腹红尾,形似鲤而鳞如鳟,源产于雅安周公河。
雅鱼肉质细嫩鲜美而深受人们喜爱,成为历代贡品。唐朝诗人杜甫咏诗赞曰:“鱼知丙穴尤为美”。
雅鱼因其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生理构造、绝佳的鲜美口味而久负盛名。
在雅安南部有一座古镇似乎在诉说着雅安与鱼的关联,这座小镇被人们称之为望鱼古镇。
传说望鱼古镇“因鱼而建镇,因镇而望鱼”,因周公河畔一鱼型巨石高卧半坡和以此石为中心修建的古镇而得名。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穿镇而过,是古道上的重要驿站。
在雅安的江河中,鱼类资源非常丰富,有87个品种,分属7目15科,其中鲤科50个品种、鳅科8个品种,其余13科29个品种,江河鱼类中以鲤形目鲤科中的齐口裂腹鱼2个品种数量居多,占全区江河捕捞量的70-80%,属冷水性鱼,是雅安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
据宝兴水务局分管保护区的陈德文介绍,宝兴还有当年阿尔芒·戴维发现的宝兴裸裂尻鱼,在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中还保存着这一鱼类的完好标本。
一直以来,生活在青衣江边的人们对鱼有着莫名的情愫。它们的生存状况成为了人们对青衣江水质变化的风向标。
鱼类困境与救护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的炮炸、药毒、电击等毁灭性的捕捞和乱砍滥伐森林造成的山洪暴发,雅鱼的数量急剧减少。近年来开发水电,筑坝拦水,也使雅鱼的繁衍生息受到影响。
雅鱼属底栖性鱼类,生活在水温较低(4-18℃)、水流湍急、含氧量高的山区河流中,以生长在水底石头上的藻类植物和水中虫类为食。
由于雅鱼繁育生长环境要求独特,自然繁殖成活率低,再加之人为因素的影响,雅鱼数量很少,雅鱼已被列为四川省二级保护鱼类。
不仅是雅鱼,鲈鲤、长薄鳅、大鲵等珍稀鱼种的生存环境都在受到威胁。
仅以雅鱼为例,从雅安市水利局的一份报告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最近的30年中,因建高坝水电站和过度捕捞,周公河的雅鱼产量持续性急剧下降: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年产野生雅鱼20万公斤,其中的一半产于沙坪河段;1990年产野生雅鱼7.8万公斤;1992年产野生雅鱼5.7万公斤;1994年产野生雅鱼5.5万公斤;1996年产野生雅鱼1.2万公斤:1998年产野生雅鱼0.6万公斤;2006年产野生雅鱼0.3万公斤。周公河雅鱼栖息地和特有种隐鳞裂腹鱼面临着消失和灭绝的危险。”
曾经轻易就能捕捞的雅鱼,已经成为了四川省二级保护鱼类,其他的珍稀鱼类同样面临着这样的境遇。
据了解,当前自然河流中鱼类的消失除了与过度捕捞有关之外,农药、化肥的滥用也有着极大的关系。水坝建设造成一个接着一个的人工湖,阻滞了河流的流动性,严重削弱了河流的自我净化能力。
鱼类生存环境逐渐恶化,人们开始意识到保护鱼类就是保护环境。雅安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的河域,如周公河、宝兴河等地,开始建立起大大小小的救护中心。
在宝兴新挂牌成立的市级自然保护区灵关救护中心,孵化池、繁育池等设施为珍稀鱼类的繁衍生息提供了一个繁衍平台。
“增殖放流是当前情况下最好的保护珍稀鱼种的方式。”陈德文介绍道。“自然保护区灵关救护中心的水都是开渠从高山上引下来的,能够保证珍稀鱼类需要的最优质水源,对水温的控制也能让珍稀鱼类在最适宜的温度中繁衍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