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瘦舟 60年芦山情缘
来源: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打印
【字体:
  1月22日,芦山县。该县文化人士唐国富像往常一样来到王晖石棺处,认真清扫着这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天阳光灿烂,但唐国富心中却有些失落。就在早上,成都各大媒体刊载了一则消息,“车瘦舟去世”。

  与唐国富一样,芦山县众多文化人遥望成都,心中默然为车瘦舟致哀。

  车瘦舟是四川省文化名人,曾是成都媒体记者。他与芦山有着怎样的关系,为何他的辞世会牵动许多芦山人的心?

  “车瘦舟,就是车辐,是他将王晖石棺拓片交予郭沫若,才会有王晖石棺的举世闻名。”唐国富说。

  一份拓片

  王晖石棺

  一举成名

  芦山县王晖石棺保存处,不时迎来各地文化学者和游客。

  自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王晖石棺修建以来,整整1731年,虽有时遭受盗墓者的光顾,但王晖石棺一直沉寂于地底。

  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王晖石棺得到了文物学者的注意。

  70年前,著名历史学家任乃强到西康省考察,被时任西康省主席刘文辉聘为西康省通志局主任。

  任乃强到芦山考察时,发现王晖墓原为券拱砖室墓,早年被盗,墓上封土及砖室拱部已平毁为耕地,石棺盖外露,民间传为樊敏狐妻墓。

  在此之前,王晖石棺也受到来芦山考察的著名学者刘敦桢、王云凡等的注意。

  1942年,为采录地方史料需要,任乃强在刘文辉和芦山县长张宗的支持下,主持发掘王晖墓。

  沉寂1700余年的石棺,重现天日,引来更多学者和专家的兴趣。

  也正是那一年,28岁的车瘦舟作为《华西晚报》记者,应邀到芦山采访抗日英雄乐以琴的事迹。

  出于记者的敏感,王晖石棺的出土,引起了车瘦舟的注意。

  随即,车瘦舟将王晖石棺的拓片寄给了时任国民党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的郭沫若。

  郭沫若收到王晖石棺五张拓片后,心情顿时激动,诗兴大发,当即提笔作了一首《咏王晖石棺》诗。

  第二天诗兴未尽,又续写了《题王晖石棺玄武像》诗一首,并且将两首诗在两幅拓片上题录,交新闻界发布。

  1943年4月6日,两首诗发表于重庆《新民晚报》,王晖石棺因此名噪天下。

  有趣的是,在考古学上造诣都颇深的两位大家却对图案的兽种产生极大分歧,双方毫不让步,各抒己见,据理力争。任乃强认为石棺左右两条龙身之神兽分别是“虬”和“螭”,理由是:“龙神生九子”,形象各异。 郭沫若则坚持认为这两只神兽是“青龙”和“白虎”,理由是古人崇拜四神兽:朱雀、青龙、白虎、玄武。

  即便到了今天,两位大家的争论仍在雅安文化界流传。

  两位名人的争论,外加车瘦舟的报道,王晖石棺名声更大。

  一份情缘

  车瘦舟的

  70年芦山情结

  那时,从雅安到芦山,没有公路,车瘦舟是坐滑竿来回的。

  车瘦舟对王晖石棺的研究和宣传,起着莫大的作用,很多芦山人不会忘记这一点。

  2004年,芦山县相关部门负责人专程前往成都看望车瘦舟,车瘦舟已是90岁高龄的老人,口齿不是很清楚,但思维敏捷。

  那时,车瘦舟讲述了寄给郭沫若拓片的原因。

  原来,早在1938年成立中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时,郭沫若到成都指导车瘦舟等人开展工作,车瘦舟和郭沫若就成了朋友。

  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谈判,车瘦舟作为记者到重庆采访,又一次与郭沫若见了面。

  郭沫若握着车瘦舟的手说,“把芦山的王晖石棺介绍出来,车瘦舟你功不可没。”

  吃水不忘挖井人。正因为有车瘦舟和郭沫若的贡献,芦山汉代文物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芦山成了“汉代文物之乡”,同时汉代文化也成了雅安对外宣传的一张文化旅游牌。

  如今,王晖石棺已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媒体记者和四川文化名人,车瘦舟多次到芦山采访和考察。

  车瘦舟退休后,虽然身体不是很好,但也到过芦山三次。其中一次是在2007年10月,也是唐国富唯一一次见到车瘦舟先生。

  那一次,在原芦山县文化馆馆长周曰琏(已故)的陪同下,车瘦舟来到王晖石棺处,再次回忆起65年前的场景,现场作诗作画,赠给芦山县保存。

  如今,书画还在,故人已逝。

  唐国富说,王晖石棺成名背后,还有着众多值得我们大书特书的人物。车瘦舟,就是其中之一。

  这样的愿望也在2007年12月得到实现。那年,四川省影像资料馆摄影师来到王晖石棺,拍摄车瘦舟生平纪录片。

  如今,我们只能从曾有的报道和影像资料中去回忆车瘦舟的过往。

省内市州旅游局
新媒体网站

微信
局长信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