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河畔青衣悠悠羌韵长
来源: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打印
【字体:

  芦山县大川镇境内,黑水河与黄水河交汇后,汇入大川河,流向玉溪河,流经太平镇、龙门镇,流向芦山县城……

  流经芦山县境内的芦山河及其支流,大小河流溪沟有556条,他们最终汇入一条干流,就是芦山河。

  奔流直泻的高山河流,汇集百川于崇山峻岭中,聚为青衣江的上源之一。

  芦山河,是青衣江水系中最长的一级支流。

  芦山河,急速流淌,滋润着沿岸及下游的生灵。

  作为芦山县境内及其下游的母亲河,养育了沿岸的生灵,也成就了这里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多彩的人文景观。

  万众一心 科学重建 家园明天更美丽

  雪山之水从黄水河和黑水河急流而下,经过大川、太平、龙门后,与清源河汇合,往飞仙关方向继续流淌。

  沿岸的一片片开阔地,就是芦山人的家园。

  5月22日,芦山县大川镇杨开村皂角湾新村建设点,一排排新房在大川河岸拔地而起,有的村民忙着修建河堤,有的村民忙着装饰屋面……

  新村,在土地上成长。

  经历“4·20”芦山强烈地震后,芦山人民坚强崛起,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快速投入到灾后恢复重建中,芦山河流域内,从芦山县飞仙关镇到大川镇,河流两岸都能看到忙着修建新房的场景。

  他们的新家,大多在河流边上。千百年来,芦山河水滋润着这片土地,让这里的人们安居乐业。如今的芦山河流域内,养育着12余万人口。

  平静的河水下,暗藏汹涌。实际上,这样的繁荣景象,也是在上世纪50年代后才逐渐出现的。芦山人在芦山河畔的生存并非是一帆风顺。在医药并不发达的年代,芦山县的人口出生率高,但死亡率也不低。外加自然灾害等原因,芦山县人口一直保持着一个相对固定的数据。

  据《芦山县志》(民国版)记载,1913年芦山县有人口41299人,1916年增加到42076人。但后来军阀混战,造成人口逐年减少。1945年,芦山人口仅有32256人。直到1950年后,社会逐渐稳定,芦山人口开始增长。

  芦山河,一如既往地无私养育着这里的人们。在芦山河畔平坝河谷地段,人们选择好的环境安居乐业。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1949年,芦山县有37570人,到1957年有74953人,到1982年芦山人口达到了10万人。

  芦山河流域内,如今养育了12万人口。

  从远古时代的原始部落,到汉代的汉嘉郡,到如今在芦山河沿岸崛起的一座座城镇,人们都将芦山河视为母亲河。

  如今,在芦山河流域安居乐业的12万芦山人,在经历“4·20”芦山强烈地震后,坚强奋起,用勤劳的双手,在芦山河沿岸修建新房,重建产业,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百兽翔集 佳木葱郁 熊猫家园如天堂

  5月22日,从芦山县城出发,沿着芦山河流域往大川镇方向前行,感受芦山河之岸的自然植被。

  经过龙门乡的平坝区域后,就进入高山植被的集中区,河流边上的植被中,不时会看到箭竹林。

  箭竹是大熊猫最爱的食物,因此,在宝盛至大川段的树林中,常有大熊猫来做客。

  今年2月,有人在芦山县大川镇与一只野生活体大熊猫“美丽邂逅”,引来很多媒体关注。

  实际上,对于宝盛、太平、大川的村民来说,大熊猫就是他们的朋友,因为大熊猫常到那里做客。

  作为四川大熊猫的重要栖息地,芦山河流域内有着丰富的植被。

  芦山县位于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过度地带,芦山县属于内陆亚热带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按照四川植被分区,芦山县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川东盆地及西南山地常绿阔叶林地带,川东盆地偏湿性常绿阔叶林亚带,盆边西部中山植被地区,大相岭东北部植被小区。

  据芦山县水务局统计资料显示,境内植被随着海拔升高,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1500m以下)-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1500-2000m)-针阔混交林(2000-2700m)-亚高山针叶林(2700-3600m)-亚高山灌丛草甸(3600-3900m)-高山灌丛草甸(3900-4400m)-高山流石滩植被(4400m以上)。

  芦山河流域内,有木本植物85科350个属,被列为国家保护的有23种,主要有杉、柏、松、楠、桦、桤、银杏等。竹林方面,这有20余万亩各类竹林,其中作为大熊猫主食之一的箭竹也占很多。

  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造就了境内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据芦山县林业局统计数据显示,境内共有脊椎动物377种,其中:鱼类13种,两栖爬行类20种,鸟类262种,兽类82种。属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云豹、扭角羚、绿尾虹雉等10种,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猕猴、小熊猫、马熊、黑熊等41种。

  2006年7月12日,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成功,芦山河流域内的芦山县成为大熊猫的栖息地的核心区域。

  “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芦山河流域内的生态曾不同程度受损。

  在芦山河的滋润下,芦山人在忙于重建家园的同时,也进行着生态重建。2014年2月,人们在芦山河源头处的黑水河自然保护区内发现大熊猫,让众人为之兴奋。

  在灾区重建规划中,芦山人继续依托良好生态,突出生态重建的重点,通过大熊猫栖息地恢复、大熊猫走廊带建设、保护区重建等完善大熊猫保护体系。

  青山作画屏 文化长久远 风景这边独好

  5月22日,芦山县大川镇飞仙阁峡谷处,两道高耸的山梁,巍然屹立于大川河两岸,两山之间的大川电站大坝阻挡了从雪山而来的河流,形成了湖光、山色、峡谷相融合的自然美景。

  实际上,在芦山河流域内,这样的美景还有很多。

  芦山属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实际上,作为芦山河流域内北部的高山区,这样的美景随处可见。南部有“神禹漏阁”的飞仙关和飞仙关峡,西南有金波粼粼、尽染霞辉的灵山峡,北有“十里长峡一线天”的大岩峡,东北有金鸡峡、青龙关……

  芦山县位于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过度地带,芦山县境内崇山峻岭,呈南北狭长的山丘河谷地貌。全县幅员面积1364平方公里,海拔621-5364米,属于内陆亚热带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从芦山河的源头黄水河和黑水河开始,一直到与青衣江汇合处的飞仙关处,一路上都可以看到沿途的山峦踞峙,溪涧纵横,林木葱郁,云雾缭绕,让人感受着芦山河流域的清新空气和宜人景色。

  芦山县处于四川旅游西环线中心地带,是小西环线上重要节点,又是世界遗产大熊猫栖息地和雅安国际生态旅游区(茶马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的大川河已形成了旅游景区,海拔从1040米增至大雪峰5364米,落差4324米,是灵鹫山-大雪峰省级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大熊猫栖息地生态走廊,也是“春赏杜鹃、夏戏碧水、秋品红叶、冬玩冰雪”的绝佳圣地。

  芦山河流域内,旅游资源丰富,灵鹫山、大雪峰原始森林风景名胜区被列为地级风景名胜区,正申报省级、国家级风景旅游区,四大峡谷风光绮丽,特别是省属铜头电站,在铜头峡上筑起“高峡平湖”景色尤为壮丽,原始森林广袤深邃,是目前距成都最近的一片原始森林,人文景观独特,有全国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汉石刻馆、樊敏碑、平襄楼、王晖石棺及陈列馆艺术珍品,展示了芦山古朴民风和传统文化。还有集雄、幽、秀、美为一体的金鸡峡、飞仙峡、大岩峡、铜头峡;灵鹫山、佛图山是在世界华人中享有盛誉的圣山,民间尚有“先有灵鹫后有峨眉”之说;龙门洞、石刀溶洞是白垩纪砾岩溶洞;围塔漏斗是世界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有人类居住的地质漏斗。

  芦山是一片富饶的土地。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57万千瓦;矿产资源丰富,金、银、铜、铁、铅锌等金属矿品种众多;农林物产丰富,是四川省最大的魔芋基地县,有古为贡菜,宋代大诗人黄庭坚写诗赞誉的绿菜;有古为贡茶,今获国家有机认证的马牛山茶。

  高山、峡谷、美景,优美的自然资源,成为了芦山河流域内人们的财富之源。

  河岸边的一座座灾后重建新村建成后,这些旅游点,势必成为最吸引外界目光的亮点。

省内市州旅游局
新媒体网站

微信
局长信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