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到雅安宝兴,终于圆了我的一个梦!也更加证实了我之前的想法,雅安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非常适合大熊猫生存。”近日,“巫山人”“和县人”“蓝田人”的发现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万波风尘仆仆赶往宝兴,这是他对记者说的第一句话。与他一同前往的还有重庆三峡古人类研究所所长魏光飚等考古人员和四川省旅游局巡视员孙前。
大熊猫是家喻户晓的中国国宝,但其起源地究竟是“中”还是“洋”?这一直成为国际动物学界争议的话题。
2010年,黄万波和魏光飚作为编著《大熊猫的起源》的作者,首次对大熊猫的起源和演化之谜给出有力的回答——大熊猫是在华夏大地萌生、成长、壮大起来的,是地地道道的华籍物种!
两年后,黄万波如愿来到宝兴,先后来到邓池沟天主教堂和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我市宝兴县熊猫历史文化进行了考察。
“看不出这是一位80岁高龄的老人!”没错,黄万波今年已80岁,但却有一颗年轻人的心。为了能早点达到目的地,黄万波一行风尘仆仆赶到雅安,从雅安城区赶往宝兴,车程2个多小时。由宝兴县城到邓池沟天主教堂和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公路曲折,要花1个多小时。
常年在外奔波,黄万波看上去面容清瘦却精神矍铄、白发苍苍却步伐稳健,一副眼镜下,眼神中透着一种撼动天地的坚毅。
经过一番颠簸,终于到达了目的地邓池沟天主教堂。当这座教堂赫然出现在大家眼前的时候,黄万波惊叹于它的美丽和奇特。
“蓝色为主的彩色玻璃,西洋风格的精美吊灯,中国传统建筑的高大木构造柱头取代西方的石材。”远看,这是一座四川典型的木质四合院建筑。当你置身于教堂当中时,又会发现整个教堂都散发着欧洲哥特式建筑的意境。
“邓池沟天主教堂海拔1750米,始建于1839年,是法国远东教会1839年派人在四川最早秘密修建的教堂之一。” 现场,孙前临时担任起了大家的导游。
孙前,2000年到2006年雅安任职,分管6年旅游的雅安市原副市长,现在是四川省旅游局巡视员。6年的任职经历,使得孙前对大熊猫的历史文化非常了解。他接着向大家介绍说,而与这个教堂同样充满传奇色彩的是曾经在这里主持工作的一个神父。在140多年前的1869年,一个西洋传教士步履坚定地徒步行走到了这里,从此他开始谱写充满传奇的一生。他就是受法国远东教会的派遣,到邓池沟天主教堂担任第4任神父的阿尔芒·戴维。
“邓池沟天主教堂坐东朝西,被幽静的山村所环抱。教堂四周树木郁郁葱葱,到处可见炊烟飘渺的人家。”宝兴县相关负责人介绍,其历经百年的风雨飘摇,已有破损,但仍是雅安乃至四川境内历史最长,保存最完整,且为纯木构筑而成的古教堂建筑,具有相当可观的考古研究价值和建筑赏析价值。
随后,黄万波专家组一行还考察了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的发现地和模式标本产地——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实地考察、拍照等方式对其有了详尽的了解。
“这次来宝兴,除了激发了我对第二本有关熊猫书籍创作的灵感,我还发现宝兴有大量值得研究的化石,下次来一定多待几天,好好研究。”
在戴维用过的弥撒经书和十字架前,黄万波驻足拍照
黄万波·名片
黄万波,80岁,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研究员,重庆龙骨坡巫山古人类研究所所长,中国著名古人类“巫山人”“蓝田人”“和县人”的发现者,在古人类研究领域造诣卓著,成绩斐然。黄万波教授先后发表学术论著百余篇(部),撰写的科普读物数十篇(部)。曾荣获中国科学院首届竺可桢科学奖,自然科学一、三等奖等。
黄万波·成就
黄万波教授发现重庆巫山猿人化石的消息,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美国《科学》杂志在一篇评论中指出,中国龙骨坡的这个新发现将改变人类演化的历史,以及把东亚人类演化历史向前推前了100多万年。巫山猿人、蓝天猿人、和县猿人、以及奉节智人、关渡智人、麒麟山智人、北川智人、常武智人、河梁智人等重大考古发现都与他的名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根据长江流域大量古人类化石的研究提出:中国人的发祥地在长江流域大三峡。
他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首届竺可桢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裴文中科学奖等表彰奖励。“2007振兴重庆争光贡献特别奖”获得者,享受政府特殊贡献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