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后工艺师彭乔:每个茶壶都是我的孩子
来源: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打印
【字体:

  “请你看看我的工作室。”8日上午,记者来到荥经县一砂器店,25岁的彭乔熟练地推开一扇旧木门,屋里几个女人正在聊天,屋里的摆设和平常的房间有些不同,桌上整齐摆放着一排排正在凉干的茶壶。女人们见记者进门,忙热情地搬出板凳,招呼记者:“对的,和我们小师傅摆一下。”彭乔给记者介绍坐在他旁边的一位女士。“这是我的弟子,她做事很细心。”

  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工具。彭乔在房间靠里的小木凳上坐下来,跟前放着他每天都得用的轮盘。平日里,轮盘一转动,就意味着要拉坯了。离手很近的地方,摆放着做茶壶的工具,四周摆放着各式各样的茶壶。工作室虽然小,但是“五脏俱全”。彭乔右手拿着一个白色长条形工具,正在给茶壶打磨抛光。他说,茶壶经过几次抛光打磨,再通过验收,就能入库待售。仔细看看他手中的工具,原来是从洗发水的塑料外壳上剪下的小长条。他说,这些工具很简单,都是日常所见的。他晃了晃手中的小白条说,这个也可以用牛角,但是两者光滑度差不多,替代也未尝不可。“师傅是叫我们把东西做好,但是并没有说必须使用什么器具。用不同的工具,只要把工艺做好,也不是不可以。”彭乔对自己的创意很满意。

  从东到西偏爱荥经砂器。2008年,在朋友的介绍下,彭乔从广州到荥经,来到当地赫赫有名的“曾氏砂器”做学徒。从此,对荥经砂器的喜爱就与日俱增。十几岁就外出谋生的彭乔,上过工地,做过迎宾,跑过业务,做过厨师,比起大城市的喧哗,他更爱这里的宁静。在日复一日的砂器制作工程中,他领悟到其中的乐趣,每当一件产品出炉,他都会感到莫大的幸福。家在四川省中江县的彭乔,出生农家。他觉得,农民的生活模式中饱含生活哲理,有播种才有收获。而每生产一件产品,投入全力,就有收获。这些过程在他看来,都是充满欣喜的。通过3年时间的努力,彭乔从学徒成了师傅。不仅制作砂器的手艺越来越精湛,而且理论知识也是同步进步。对于在砂器制作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他也能说出些道理。而荥经砂器的渊源,他更是讲得头头是道。彭乔说,他工作之余喜欢博览群书。像《老子》《庄子》《黄帝内经》这些经典书籍是他案头上必备的。

  每个茶壶都有生命。彭乔抓出适量的泥料,在手上反复揉捻,然后截取一小块,在“垫承”上压成饼型,“垫承”是放置在“窝子”上的。接着他坐下来,轻轻抡动轮盘,只见轮盘上的“窝子”“草枯”“垫承”也跟着呼呼转动起来。“现在是要拉坯了。”彭乔准备做一个茶壶。拉泥条、成型……不一会儿,一个壶型随着轮盘的转动出现在“垫承”上。但是不对,怎么壶口在晃动,而且随着转动晃动幅度越来越大。“不行!”彭乔停下轮盘,把“垫承”上的壶形捏成泥团,重新截取一块泥料,重复刚才的过程。一连做了好几次,彭乔都不满意。可是他不认输。中午十二点过了,他还坐在小板凳上,继续抡转轮盘。他说,每个茶壶都是有生命的,所以他对自己的要求是要十分满意,不允许一点差错。他觉得,每个茶壶都传达着制作人的心境,如果制作人自己都不喜欢的作品,别人怎么可能喜欢?在他看来,每个亲手制作的茶壶都是他的孩子。“如果有天我不小心伤害了其中一个,我都会心疼。”他拿起旁边一个变形的茶壶说。

省内市州旅游局
新媒体网站

微信
局长信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