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博物馆二楼展厅内,一枚精美的方形圆环螭龙凤鸟钮青铜印章静静地安放在了展柜中,任由市民参观。环状曲螭龙纹的印钮,龙身饰满鳞甲,上部蹲着一只凤鸟,单是印章的外型,便充满着神秘色彩。在正方形印台上,模糊地能看到白文篆书“李宜私印”四字。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董宝华在看了这枚印章之后,认为它身上龙凤的形象比太阳神鸟更能代表中国文化。不少市民在看了这枚印章之后,心中也充满疑惑:这枚印章是怎么发现的,它的主人李宜又是何许人也?
寻根:岁月带不走的汉风古韵。“李宜私印”经鉴定属于东汉时期的印章。这枚青铜印章“驻颜有方”,即使今天看起来依旧圆润,有金属光泽。它是如何躲过岁月的侵蚀,在一千余年后的今天依旧“汉韵犹存”?时间回溯到30年前的一天,雅安芦山县芦阳河水滚滚东流,当时传言在芦阳河中能淘到大块的金子,一夜暴富,淘金热方兴未艾。“这也是一枚‘淘金印’。”曾经在芦山县文管所工作的市博物馆副馆长郭凤武说,“‘李宜私印’和芦山很多印章一样,都是老百姓在淘金时无意发现的。”
这枚印章是在从民间征集文物时,文管所从芦山县清源乡老百姓的手中搜集回来的。“历经大浪洗礼,这枚青铜印章除了印面有磨损,龙身上有一划痕之外,相对完整。”郭凤武说。深埋河底,沉隐千年。这枚汉代的印章正是因为有了河水的保护,没有被氧化和腐蚀。河水的冲刷反而增添了它的光泽。千余年后的今天,人们看到它,它仍旧保留着最真实的汉韵。
疑惑:龙凤连起的“九连环”。在芦山出土和发现了众多的印章,从无人能解读的巴蜀印章,到关内侯印等官印,再到“李宜私印”,这些印章如同环环相扣的“九连环”,串起了芦山、雅安,甚至是整个四川的历史。荥经已故学者何元粲1990年曾指出,从汉字印与巴蜀文字印经常并存的现象可知,巴蜀印章与中原印章应有同源关系。再由印章形状从开始的圆和方,渐渐出现异形来推测。这一定是由官印逐渐变化成私印的结果。《周礼·地官·司市》中所记载的“见通货贿,以玺节出入之”的官方规定来推断,玺节应是商旅出入国门的凭证,而巴蜀印章则可视为玺节上的印章。
有些私印,或相当于商人的名片。凡商人持有“王”字巴蜀印章者,大概就获得了出口贸易的特许。何元粲的这一新论,将巴蜀印章视为商业通行证。最早的南方丝绸之路灵关道便是从邛崃至芦山,过灵关,走向滇藏。难道“李宜私印”也是商业通行证的一种?据郭凤武介绍,龙凤作为皇家专属的起源便是汉朝。在所用的印章之上,雕有龙凤,就说明这枚印章绝不是一般的私印。在汉代,关内侯官印上是神兽玄武,将领所持虎符印信上是神兽白虎。“在古代,一枚印章上神兽青龙和朱雀(凤凰)都有,那意味着什么?”和巴蜀印章一样,“李宜私印”就像是九连环中的一环,或许将这环解开之后,古老符号背后的历史密码皆将重见天日。
猜测:他是南丝路上的巨贾,还是握权一方的诸侯?东汉、龙凤,简单的两个元素加在一起,却让这枚印信的主人李宜身份留下了丛丛迷雾。“关内侯印”既然为东汉中央政权颁发给地方首领象征权力的诸侯之印,那芦山县发现的这枚“关内侯印”的主人是谁呢?关于李宜的身份,郭凤武查阅史料,可史书之上没有任何记载。而印信出现的地点芦山却为此人的身份提供了多重可能。芦山是汉代中国西南最后一座汉人边塞城池,而且芦山本身就处于开辟于汉代的古南方丝绸之路的线路之上。或许,在一千余年前,身奉皇命,李宜带着一支巨大商队开拓对外贸易,翻越镇西山,来到芦山县城。芦山前往灵关的途中,身上的印信不小心落入了芦山的玉溪河中。再或许,李宜是皇亲国戚,被流放到当时的西南边关芦山卫戍边城,由于战乱不断,关于他的历史记载淹没在了历史长河中,又或者后来前来镇守芦山的姜维名声太盛,将他的光芒掩盖了下去,让他成为芦山历史上的一位过客。
在郭凤武看来,这些都只能是这位神秘人物身份的一种猜测。李宜究竟是何许人也?只有曾经陪伴着他的这枚印信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