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卓霖研制“蒙顶雪兰”的想法,源于在蒙顶山永兴寺看见的一幅“茶兰共生”石画。原来,茶叶与兰花早已结缘,共同生活在蒙顶山巅许多年,因此,“蒙顶雪兰”既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传承。
“茶兰共生数名山”
多年前,名山县兰花协会顾问蒋昭义写了一篇文章,名为《茶兰共生数名山》,发表在《中国兰花》杂志上。
这篇文章详细叙述了名山县兰花发展历史。在蒋昭义的记忆中,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都江堰、温江、新津一带的兰花商都是开着卡车到名山县来收购兰花的,为了保护当地兰花资源,名山县第一届兰花协会成立。彼时,报刊上出现的“玉兔”等兰花名品,都出自名山县。
繁盛时期,蒋昭义曾栽种了150多盆兰花,每盆兰花还可以分成10到20株,其中有一些不错的品种,如“素心兰”“一点红”等。“我从来没有花过一分钱去买,也没有卖过一分钱,养的兰花全部是从名山县内寻得的。”蒋昭义说,“就是现在,如果我要在名山境内找几株好兰花,肯定也能找到,名山兰花太多了。”
为什么名山县盛产兰花呢?蒋昭义认为,这和名山的地形有关。名山县处于平原向深丘陵过渡地段,地形呈梯次发展,有台地,有山岗,且森林覆盖率高,土壤呈微酸性,这种地理条件完全符合兰花的生长需要。
同时,这种地理特征也符合茶树的生长需要。所以,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吴理真就在蒙顶山上种下了七株茶树,开创世界人工种茶的先河,让茶文明传播向世界。现在,茶园已遍及名山每一个角落,面积达人均1亩多。
同样的生长条件,让兰花和茶叶走在了一起。值得注意的是,兰花和茶叶都是喜半遮阴植物,生长兰花的地方,多半可以找到茶树,凡是生长茶树的地方,也很容易找到兰花。这一点,得到了何卓霖的认同,他回忆说,小时候总能在茶园里发现兰花。
“茶兰共生数名山”,原来这并不是一句夸张的描述。
“茶与兰花一样馨”
在名山县,当地人称兰花为香花草。
名山当地茶人欧阳崇正在《游蒙山》中写道:“未上蒙山先思饮,半路香草早相迎;悠悠多情青衣水,茶与兰花一样馨。”这一首诗真切地道出了茶与兰花的不解之缘。
名山当地人说,茶与兰花有情有义,千百年来同生同长,似主仆,似兄弟,似夫妻……
2008年,何卓霖到蒙顶山永兴寺参观,在一块石碑上发现一幅以茶和兰花为主题的画作,这个画面让他想到了“茶兰共生”四个字。于是,他萌生了一个想法——将兰花香融入茶叶之中。将淡雅高贵的兰,加入清香朴素的茶,成就二者结合之美。
事实证明,他踏出了成功的第一步。现在,何卓霖已为“蒙顶雪兰”申请了注册商标,准备批量生产上市。在他看来,这款兰香馥郁的茶,应该被尽可能多的爱茶人分享,而不是只供少数人品尝。
坚定何卓霖开发“蒙顶雪兰”信念的,是兰花与茶叶在名山的千年不解之缘。
名山当地茶人卢本德和徐晓辉曾遍访蒙顶山周边,考证“茶兰同庚”的史实,并发表了《蒙山古刹茶兰木石雕群考》。
位于蒙顶山半山腰的智矩寺,是历代贡茶的生产地,号称“皇茶车间”,其寺庙的飞檐、窗户等木质构件上,有20多处以兰花为瑞草饰物的浮雕。据古史学家们“凡一种东西或物质被发现,利用成为日常,再出现图案、文字、口碑相传于后,至少数十年至千年”的理论推断,蒙顶山兰花至少与茶同庚。
其次,在永兴寺,又考察发现了三幅“兰石”雕图。其中一幅,便是启发了何卓霖的“茶兰共生”图。图中,茶树高50厘米以上,叶片向下斜垂,叶子细长呈披针形,恰似蒙山原始小叶种茶,茶树下垂荫处有兰花一兜,看不见花蕊,7叶对生。因茶叶与兰花的叶片均呈披垂状,看起来二者颇为和谐。看来,同生同长千年,早已培养出十足的默契。
至于兰花茶,据传最初的兰花茶,是在天然环境下让茶叶吸收兰花香气而形成,种植环境要求较高,产量小而珍贵。如此说来,蒙顶山茶在历代多次成为贡茶,兰花所起的作用也功不可没。此次何卓霖专门研制兰花茶,即是利用茶叶本身所带的兰花香,再把兰花入茶,利用特殊工艺制作而成,因此兰香馥郁。